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研究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 SVD)及其亚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vessel atherosclerosis,LAA)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CD62p的表达差异,并与传统的血小板活化及其炎症趋化因子标志物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 PF4)进行对照比较。对象与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4月至8月经颅脑CT或MRI确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5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6±8.9岁;脑小血管病45例,含腔隙性梗死15例、脑白质疏松15例、二者合并者15例,其中男22例,女23例,平均年龄67.9±7.3岁。所有病例参考TOAST分型标准以及脑白质疏松的影像学判断标准:(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颅脑MRI或CT显示直径>15mm的梗死病灶,TCD、MRA、CTA、DSA、颈部血管超声等一项或多项血管检查存在显著的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的证据,且为病灶区的责任动脉。(2)腔隙性梗死:颅脑MRI或CT显示直径<15mm的梗死病灶,且经TCD、MRA、CTA、DSA、颈部血管超声等一项或多项血管检查不存在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3)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CT显示低密度影,MRI-T1加权像显示等或低信号,MRI-T2加权像为高信号。TCD、MRA、CTA、DSA、颈部血管超声等一项或多项血管检查除外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排除标准:(1)颅脑CT证实颅内出血。(2)各种有明确病因的白质改变,如一氧化碳中毒等。(3)有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病、肿瘤及免疫系统及肝肾疾病等疾病病史。(4)试验前1周服用阿司匹林、华法令等影响凝血及纤溶的药物。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及伴发病与病例组相匹配而无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的体检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6.8±6.2岁,影像学无异常改变。详细记录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高脂血症史以及脑血管病家族史、影像学资料等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flow cytometry, FCM)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3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和45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及30例对照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AC.1、CD62p阳性百分率和血清PF4浓度,对照比较其组间差异。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脑小血管病及其不同分型组患者以及对照组基本资料中的年龄及PAC-1、CD62p阳性血小板和血清PF4浓度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脑小血管病患者以及对照组基本资料中的男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脑血管病家族史等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数据组间相关性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SPSS 17.0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脑小血管病患者和对照组以及脑小血管病各亚组之间基本资料中的年龄、男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脑血管病家族史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护>0.05)。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血小板PAC-1.CD62p阳性率和PF4浓度分别为(63.21±9.78)%.(55.91±8.17)%和(30.55±15.56)ng/ml,较脑小血管病组的(40.65±17.42)%、(36.49±14.60)%和[12.59±5.57)ng/ml增高(P<0.05),而后者仍高于对照组的(13.55±3.14)%.(9.00±2.32)%和(4.95±2.82)ng/ml(P<0.05).3.血小板PAC-1、CD62p的阳性百分率和PF4浓度在脑小血管病各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白质疏松合并腔隙性梗死组[(47.72±15.52)%、(43.75±12.54)%和(13.96±5.23)ng/ml]与单纯腔隙性梗死组[(49.87±14.65)%、(43.98±10.55)%和(14.41±5.53)ng/ml]显著高于单纯脑白质疏松[(24.44±8.45)%、(21.74±7.19)%和(9.40±4.99)ng/ml]P<0.05),而前两组间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PAC-1与CD62p的阳性率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0.964,P=0.000),且血清PF4浓度分别与PAC-1(r=0.846,P=0.000)及CD62p(r=0.857,P=0.000)表达呈线性相关.结论两种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呈线性相关,协同参与和促进血栓形成;并且与PF4的浓度变化成一致性,提示血小板激活及其介导的炎症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这一机制在不同病变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临床治疗时应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