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社会在经历长达一千年的封建中世纪之后,从14世纪起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主义精神对文化领域的影响,使得人的个性意识开始得到释放。自十九世纪瑞士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出版其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以来,文艺复兴时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直以来,中国学界习惯将文艺复兴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与宗教音乐对立起来,认为所谓的人文主义就是从宗教的“桎梏”中得到释放,进而反对基督教信仰的思想文化运动。在这种观点中,简单的把文艺复兴看作是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性反对神性,显然武断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权、人性,但人文主义者并不一定反对信仰,更不一定反对宗教。本文针对国内西方音乐史著作中对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音乐的认识片面化、简单化的状况,提出了自己的论点。人文主义与基督宗教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本文将进一步从这一时期的具体宗教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试图找出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音乐创作中的精神内涵,即宗教音乐始终反映出对个人主体性的关注。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音乐中人文精神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完整完整地理解基督教音乐在西方音乐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由绪论、三个章节和结语部分组成。绪论就本课题的背景和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了论述,笔者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对人文主义精神和宗教精神的关系进行探索。第一章是文字论述部分,第一节分别从人文主义的传统理论来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等方面进行论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综合诠释。第二节主要论述了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的关系,一方面基督宗教所体现的是人文精神的终极关切,另一方面,人文主义者在提倡人道的同时,并不反对神道。文章的第二章具体从佛兰德乐派的宗教音乐创作入手,通过对约翰内斯·奥克冈的弥撒曲《武装的人》和若斯坎·德·普雷的经文歌《圣母颂》为例,剖析了这一乐派因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在音乐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第三章则介绍了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音乐思想与人文精神,分别介绍了德国宗教改革音乐中的马丁·路德及代表路德派音乐思想的众赞歌《深处呼求歌》、《坚固保障歌》,天主教音乐改革的代表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的《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以及威尼斯乐派代表作曲家乔瓦尼·加布里埃利的代表宗教音乐作品为例,总结了其宗教音乐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最后是文章的结语部分,通过归纳总结,试图提炼出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音乐精神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