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朝日三国关系,始终围绕着日本对中朝间宗藩关系的挑战而展开。因此,中日双方的对朝政策问题,事实上也成为彼此间的外交问题。一方要推行既定的大陆政策,一方要巩固帝国的东方防卫,当日本的扩张政策遭遇晚清帝国对自身安全和尊严最后的坚守时,双方不可避免的展开一系列角逐。朝鲜则无疑成为双方角力的舞台。从壬午兵变清政府出兵朝鲜开始,到甲午战争之后被迫彻底放弃朝鲜为止,中日双方围绕朝鲜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复杂的外交较量。中日两国在朝鲜的角逐,历时十有二年。期间既有壬午、甲申年间的剑拔弩张,也有《天津条约》后的相对缓和。亲历其事的袁世凯,不仅是清政府对朝对日政策的实施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朝对日政策的参与制定者,其在朝鲜的活动紧紧围绕加强中朝宗藩关系、抵制日本势力对朝鲜的控制两项目的而展开。壬午兵变以后,面对中国在朝鲜优势军事力量的存在,日本对朝政策转入消极。中法战争爆发后,日本迅速调整了对朝政策,尝试着对中朝宗藩关系的进一步破坏。然而驻朝清军的迅速出动,粉碎了日本的阴谋。甲申事变以后,东亚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俄两国在朝鲜对抗的加剧,引发了日本对自身安全和长远利益的担忧。鉴于自身军事准备的不足,日本积极怂恿中国加强对朝鲜的控制。面对有利的国际形势,中国迅速调整了对朝政策。以大院君的释回和袁世凯驻朝为契机,中国的对朝政策更趋积极。然而,朝鲜逐渐增强的自主意识,却使得袁世凯巩固中朝宗藩关系的努力带来事与愿违的效果。尽管在袁世凯驻朝期间,朝鲜并没有脱离中国,但是日益增强的离心倾向事实上宣告了控制政策的失败。为了彻底解除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日本暂时放弃与清政府在朝鲜政治上的争夺,专注于经济和军事力量的积累,甚至不惜为此谋求与清政府的“合作”。当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以后,立即以战争的方式消除了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