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政策是我国政府主导的长效接力支教行动,自1998年开始实施至今,在我国各类支教活动中成绩斐然。该政策的实施缓解了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教师资源缺乏的问题,吸引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关注,引导青年学生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使其成为懂国情、爱奉献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参与高校的增多,支教团规模急剧增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高校只注重派出,缺乏对志愿者的持续性指导,导致其无法有效进入支教状态;当地主管部门缺少一整套对接研究生支教工作的制度,往往形成“一事一议”的短期行为;因为服务时间仅为一年,参加支教的志愿者也存在不能安心工作的浮躁心态,对于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意愿不强。这些都是影响研究生支教实施效果的因素。本文以青海省P县为例,依托笔者在该县支教一年的经历,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问卷及访谈调研对该政策在P县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运用韦唐政策评估理论以及三种评估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对相关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从三个方面加强研究生支教政策的完善:首先强化相关组织部门的引领作用,完善培训考核评估体系;其次提升社会群体的认知程度,通过公益传播扩大其社会影响;再次加强志愿者的能力建设,使其不断学习相关支教理论知识,提升自身思想认识水平。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政策极为有意义,该政策的实施正是为了改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状况而作出的努力。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对该政策的反思,希望研究生支教工作越来越好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