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昭忠祠起源于明朝并在清朝兴盛,它是为祭奠战死将士建造的祭祀性建筑。淮军由清政府派李鸿章招募,起源于长江流域的安徽庐州地区。从同治三年到光绪十八年,淮军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近十座昭忠祠。昭忠祠除了祭祀和褒扬战死的将士,同时还具有增强军事集团内部凝聚力和扩大军事影响等作用。在清朝严格的等级制度下,淮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淮军昭忠祠的建设也是其地位和影响力的体现。在长江流域建有四座淮军昭忠祠,分别位于江苏无锡、湖北武汉、江苏苏州和安徽巢湖。它们分布相对集中、风格特征相近,因此便于系统研究和分析其建筑特征。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对文献的查阅是对研究的准备,包括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筛选与研读,以此来拓展研究背景,为研究找到可靠参考和有力的支撑。其次,对现状的调研是研究的基础,包括测绘、图片采集、附近居民的采访等。最后,对特征的分析是研究的目的,包括对建筑的信息特征进行归纳整理,之后对特征共性和个性进行分析和总结。由于该建筑类型具有制度传承以及军事背景的特性,因而对制度和历史背景的了解是研究的开始。所以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对淮军、昭忠祠制度发展背景的研究。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分部两章对淮军昭忠祠进行研究。一章关于建筑现状和规划选址的研究,另一章是对建筑形制的研究。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本部分梳理与分析了长江流域淮军昭忠祠的现状与特征,并探讨淮军昭忠祠建筑发展的地域化与本土化发展。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展望,本部分结合全国范围内的淮军昭忠祠建筑对其保护和再利用策略提出建议。从第一座淮军昭忠祠的建造至今已经一百五十年有余。它们的建设背景特殊,在动荡的晚晴时期,依托一脉相承的昭忠祠建造制度。它们的选址考究,讲求传统风水理念,造就了地域化特征。它们的形制特色鲜明,承载着祭祀功能,形成了本土化风貌。淮军昭忠祠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对其进行研究不论是对历史的认知还是对古建筑的保护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