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后期文学创作综论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2456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端木蕻良研究的不断深入,端木蕻良及其作品的价值日益凸显,受到广泛的关注。相比较而言,人们对端木蕻良前期文学创作研究得较为深入和详实,但由于端木蕻良后期作品较为零散,不易进行研究,因此较少有系统性、综论性的研究文章出现,还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出他的文学全貌和文学成就。值得关注的是,1942年是端木蕻良生命和创作中的转折点,端木蕻良在1942年之后的作品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格,受萧红去世的影响,他的创作更多地表现出痛苦和悲凉,散文、诗词创作也更贴近作家心灵。本文是对端木蕻良后期创作的综论性文章,将以1942年作为划分端木蕻良创作前、后期的分界线,试着对端木蕻良后期文学创作脉络进行梳理,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深入的论述,进一步深化对端木蕻良后期文学创作的总体性认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综合性论述。第一部分:四十年代短篇小说创作的几个主要类型。经历过与萧红的生死离别,端木蕻良在创作风格上发生了转变,作品中更多地是显露出对爱的反思与自我的审视,表现出他对萧红的深切思念。第二部分: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的创作。作为一名红学家,端木蕻良是从创作的角度钻研红学,并深受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影响。二十世纪70年代,端木蕻良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这部作品不仅圆了端木蕻良年少时的梦,更为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三部分:散文、诗词和戏剧创作。端木蕻良不仅擅写长、短篇小说,还在散文、诗词、戏剧等领域取得不凡的成就,是一位多维多产的作家。
其他文献
香港学者散文兴盛于七十年代,它秉承五四学者散文余风发展而来,另外,它的兴起与发展也和香港特殊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香港学者散文不但为香港文坛赢得荣誉,并以其知识密集、博
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台 ,实验观测了轴承振动对油膜层流失稳的影响。结果表明 ,轴承的振动加速了流体的层流失稳 ,影响油膜层流失稳的主要因素是振动的强度以及低频振动 ,而高
潘岳、陆机都是太康时期最著名的文人,他们既代表了太康文学的文风,也体现了当代文人的精神风貌。所以,历代文学批评家批评太康文学时往往都将他们并举,将他们合称为“潘陆”。潘
电视散文是电视文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在充分运用电视技术和电视制作手段的基础上,将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通过多姿多彩的电视画面和形式多样的音乐语言,生动立体地阐释了
《桃花扇》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巨作。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活跃在昆曲舞台上,它与当时的《长生殿》齐名,作者孔尚任也因此和洪昇被并称为“南洪北孔”。《桃花扇》何以有这样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