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大幅改善。在城市化进程中,建设如垃圾掩埋场、毒性废物处理场、核电厂、火电厂、变电站、精神病院、殡仪馆、公共墓地等各类公共设施在所难免,但是,对于上述设施,居民会反对将其建在自家附近,政府一旦处置不当,便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从2007年厦门PX事件和南京反变电站事件、2011年彭泽反核事件、2013年昆明PX事件、2014年广东化州反殡仪馆事件到2016年浙江海盐垃圾焚烧发电事件等,可以看到,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压力。基于此,学界对邻避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笔者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外516篇邻避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1)鲜有基于我国本土社会文化环境探究公众邻避行为的影响因素(2)邻避行为研究缺乏综合性的研究视角。(3)国内文献均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且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量化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论的发展,也导致了理论佐证力度的缺乏;而国外虽有学者尝试使用混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但其探讨的内容为邻避设施建成后对当地居民心理影响的变化情况。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混合的方法来系统地进行研究,打破已有研究的窠臼。通过质性研究全面地发现影响公众邻避行为的理论因素,再运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证明优化,从而探索出公众邻避行为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解释邻避行为的产生过程,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预防邻避行为产生的治理路径。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基础性研究。对邻避冲突、邻避行为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运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国内外邻避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绘制可视化图谱,发现研究概况、热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设计,明确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第二部分:建构分析框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质性元分析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摘录、编码和归类,分析公众在面对邻避设施时,哪些因素影响其产生邻避行为,构建出公众邻避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第三部分:影响因素间作用关系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数据收集,通过数据分析,检验研究假设,提出公众邻避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对因素间的作用关系进行诠释,进而简述公众邻避行为的产生过程。第四部分:根据影响因素模型,提出政府预防公众产生邻避行为的对策思路,为我国有效预防城镇化进程中的邻避冲突问题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尽可能让个体邻避行为不发生或难以升级演化为群体性事件,最大程度地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第五部分:研究总结与展望。通过前文的分析,得出影响公众邻避行为的因素有环境因素、公共信任、政府行为与态度、公众需求满足度、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风险认知、社会影响、邻避情绪、公众内在特征、人口变量(学历、职业、居住关系)、邻避态度和感知抗争成本。邻避行为的产生存在着“环境因素?公共信任和政府行为与态度?公众需求满足度?风险认知?邻避情绪?邻避态度?邻避行为”的逻辑主线,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社会影响、公众内在特征、公众学历、职业和居住关系、感知抗争成本作为支线存在,其中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社会影响和感知抗争成本分别作用于风险认知、邻避情绪、邻避态度和邻避行为,公众内在特征、公众学历、职业和居住关系对邻避态度有影响。基于此,从降低风险认知、舒缓邻避情绪、减弱邻避态度和增加抗争成本四个方面设计预防公众邻避行为产生的总体思路,并给出具体的操作化建议。最后,梳理出了本研究的一些不足并进行相应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