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瓣膜外科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在临床中有部分患者其心脏的病理生理改变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阶段,尽管采取了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以及心肌保护技术及心脏手术技巧的提高,但其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仍较高,临床称之为重症心脏瓣膜病。国内以往报道其手术病死率可高达11.1%~25%。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从2002年1月到2011年2月235例因重症瓣膜病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研究,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其发生提供依据;总结重症瓣膜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对生存者进行随访及生命质量分析,提高重症瓣膜病手术成功率,并努力提高生存者的生命质量。第一部分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危险因素,为防治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02月235例重症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死亡与否分成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住院期间死亡32例,病死率是13.6%,主要死亡原因分别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示年龄≥65岁、病史≥15年、心功能(NYHA)Ⅳ级、心胸比例≥0.7、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24h酸中毒是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患者的病程、心脏基础病变的严重程度、围术期的处理可以影响术后死亡的发生;早期手术、积极的术前准备、缩短体外循环(CPB)时间、维持术后特别是24h内酸碱平衡是预防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有效措施。第二部分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重症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23例(室性心律失常组),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212例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选择术前的临床指标;术中体外循环(CPB)、手术方式等;术后24h循环及电解质情况等指标,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病程≥15年、心功能(NYHA) 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阻断时间≥140min、主动脉瓣置换(AVR)、术后24h循环不稳定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室性心律失常是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患者的病程、心脏基础病变的严重程度、围术期的处理可以影响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早期手术、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维持术后特别是24h内循环稳定是预防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有效措施。第三部分重症瓣膜病外科治疗临床经验及生命质量分析目的总结重症瓣膜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对生存者进行生命质量分析。方法2002年1月至2011年02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手术治疗235例重症瓣膜病患者。其中男143例,女92例;年龄13~80岁,平均(51.8±13.1)岁。术前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48例,X线胸片心胸比率(CTR)≥0.771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0mm12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99例,重度肺动脉高压106例,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70例。二尖瓣置换(MVR)49例,主动脉瓣置换(AVR)54例,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DVR)113例,Bentall术19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9例。随访时间1~9年,利用SF-36量表进行生命质量分析。结果术后住院期间死亡32例,死亡率是13.6%,主要死亡原因分别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生存者的活力和精神健康评分显著低于其他心脏手术后的患者(P<0.05);其他评分生存者与其他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均低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恰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是治疗重症瓣膜病的关键,可提高成功率。生存者在活力和精神健康的康复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