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之一,中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3.8%,农村人口数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28.8%,中部六省中的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等五个省份均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十一五”期间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诸多辉煌成就:农村生产水平逐步提升,农民生活持续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协调发展程度稳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全国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更高的发展要求,中部六省应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这对于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和提高全国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我国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以农村生产水平、生活质量、社会事业建设、城乡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依据该指标体系选取了2006至2010年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和基于联系度的改进TOPSIS法进行了数据处理,分别对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进行了单个层面、单项指标评价和整体系统评价。在此基础上,选取了2010年全国四大经济区域新农村建设的统计数据,将中部地区与其他三大地区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进一步明确了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在全国范围内所处的层次和水平。根据综合评价的分析结果,分别从提高生产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加快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构建指标体系上,结合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导向的变化趋势,分别从生产水平、生活质量、社会事业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等4个层面选取了20个指标,建立了一套能综合反映新农村建设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在具体的分析思路上,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对2006年至2010年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对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分别进行了单个层面的评价和总体四个层面的综合评价;既包括中部六个省份之间的比较,也包括中部地区与全国东、东北、西部三大区域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