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关系不断调整,政府间的财权、事权、支出责任也处在变动之中,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逐渐加大,致使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2015年开始实施的新修改的《预算法》,明确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同时地方政府不得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融资。目前,我国对债务风险度量以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主,60%为警戒线,再辅之以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管理。然而,以负债率与债务率作为评判标准过于简单,无法反应债务的真实情况。使用更为全面的数据指标,使用简单易操作的模型对债务风险作出评估具有现实意义。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可以预测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本文对地方政府债务采用了广义解释方式,即地方政府债务不仅包括地方政府债券债务,还包括以融资平台公司为债务主体发行的债券债务。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整体及细分数据,包括债务率、负债率、举债主体、债务资金流向及来源,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情况作出初步判断,结果整体债务风险都在警戒线内,但不同省市之间的风险差距明显。本文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类型归结,主要表现为:债务规模增长速度过快,经济建设发展与财政收支难以平衡;地方政府偿债来源单一,主要以土地出让租金为主,但这项收入结果不稳定,容易受到房地产行业影响;地方政府债务不光包含了地方政府债券,以融资平台公司为债务主体发行的债务规模占比最高。
本文参考国内外债务风险研究理论,从债务的违约率以及可持续性两方面对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总体情况作出评估。根据数据可获得性以及模型可操作性,运用KMV模型以及债务可持续性模型,结合统计局,审计署,财政部公布的数据,计算出2008年至2017年10年的财政可偿债收入对数增长率的标准差及均值,结合公式计算债务的违约距离,把债务分为一般债务与专项债务,分别对2018年两项债务的违约率进行计算,结果表示2018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与专项债务的违约率近似为零,风险整体可控。第二是通过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支出,把财政支出中的必要支出扣除,包括了医疗服务,军事科技,环境保护等,得出政府的可偿债收入。由于举借债务需要成本,且债务的资本性支出在未来会获得收益,所以,考虑政府债务的目前状态以及未来动态的成本收益比较,形成债务可持续性模型,对政府债务作出初步估算,首先,得出政府的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说明了举借债务具有理论现卖意义,其次,把GDP作为未来资本性支出的收益率,政府债券收益率作为融资成零,根据公式得出了2018年地方政府的最大债务规模,与已知的2018年的债务余额比较,发现债务余额小于最大债务规模,说明了2018地方政府债务具有可持续性。根据已有研究,选取相应的债务风险指标,包括了财政,经济与居民三个方面,得出了代表债务风险的公共因子以及它们的得分与风险总分。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债务风险得分作出实证分析,对风险得分排序,得分越高,风险越大,结果显示贵州,江西,天津债务风险最高,而广东,河北,陕西为风险最低的三个省市。根据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度的方法,总结出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和企业投资者相关的指标体系以及KMV模型为基础的债务违约管理。文章最后对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企业投资者提出相关的建议: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债务风险管理预警体系与债务违约管理模型,设置相应的风险临界值,同时要把握市场风险;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增加债务透明度,同时债务的管理方式从预算管理往资产负债管理过度,包括加快制作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会计核算方式由收付实现制转向权责发生制;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根据实际情况在债务违约管理中设置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关系,使得债务违约管理模型更贴合现实意义。
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与违约管理两个角度出发,从政府公开的数据全方面的测算债务风险。数据真实有效,具备较高的可信度与可行性,并对全国的省市进行风险排序,直观得反映出不同城市之间的差距。无论是对于地方政府,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以及市场中的企业投资者,都可以使得债务违约管理变得更为有效。
本文对地方政府债务采用了广义解释方式,即地方政府债务不仅包括地方政府债券债务,还包括以融资平台公司为债务主体发行的债券债务。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整体及细分数据,包括债务率、负债率、举债主体、债务资金流向及来源,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情况作出初步判断,结果整体债务风险都在警戒线内,但不同省市之间的风险差距明显。本文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类型归结,主要表现为:债务规模增长速度过快,经济建设发展与财政收支难以平衡;地方政府偿债来源单一,主要以土地出让租金为主,但这项收入结果不稳定,容易受到房地产行业影响;地方政府债务不光包含了地方政府债券,以融资平台公司为债务主体发行的债务规模占比最高。
本文参考国内外债务风险研究理论,从债务的违约率以及可持续性两方面对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总体情况作出评估。根据数据可获得性以及模型可操作性,运用KMV模型以及债务可持续性模型,结合统计局,审计署,财政部公布的数据,计算出2008年至2017年10年的财政可偿债收入对数增长率的标准差及均值,结合公式计算债务的违约距离,把债务分为一般债务与专项债务,分别对2018年两项债务的违约率进行计算,结果表示2018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与专项债务的违约率近似为零,风险整体可控。第二是通过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支出,把财政支出中的必要支出扣除,包括了医疗服务,军事科技,环境保护等,得出政府的可偿债收入。由于举借债务需要成本,且债务的资本性支出在未来会获得收益,所以,考虑政府债务的目前状态以及未来动态的成本收益比较,形成债务可持续性模型,对政府债务作出初步估算,首先,得出政府的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说明了举借债务具有理论现卖意义,其次,把GDP作为未来资本性支出的收益率,政府债券收益率作为融资成零,根据公式得出了2018年地方政府的最大债务规模,与已知的2018年的债务余额比较,发现债务余额小于最大债务规模,说明了2018地方政府债务具有可持续性。根据已有研究,选取相应的债务风险指标,包括了财政,经济与居民三个方面,得出了代表债务风险的公共因子以及它们的得分与风险总分。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债务风险得分作出实证分析,对风险得分排序,得分越高,风险越大,结果显示贵州,江西,天津债务风险最高,而广东,河北,陕西为风险最低的三个省市。根据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度的方法,总结出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和企业投资者相关的指标体系以及KMV模型为基础的债务违约管理。文章最后对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企业投资者提出相关的建议: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债务风险管理预警体系与债务违约管理模型,设置相应的风险临界值,同时要把握市场风险;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增加债务透明度,同时债务的管理方式从预算管理往资产负债管理过度,包括加快制作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会计核算方式由收付实现制转向权责发生制;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根据实际情况在债务违约管理中设置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关系,使得债务违约管理模型更贴合现实意义。
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与违约管理两个角度出发,从政府公开的数据全方面的测算债务风险。数据真实有效,具备较高的可信度与可行性,并对全国的省市进行风险排序,直观得反映出不同城市之间的差距。无论是对于地方政府,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以及市场中的企业投资者,都可以使得债务违约管理变得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