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洞穴滴水和现代沉积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angqiling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何有效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器测记录时间较短,因此需要通过精确连续记录古气候变化的石笋来解译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规律。而洞穴系统监测是解译石笋记录环境气候信息和搭建器测记录与环境替代指标之间重要桥梁。本次研究以桂林凉风洞为研究对象,系统监测大气降水、洞穴环境、滴水和现代沉积物,解译其对外界环境信息的响应规律以及解读其蕴含的环境信息。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洞穴温度受大气温影响呈现出季节性变化规律,受到洞穴结构的阻隔作用洞穴由外向里的温度变化幅度逐渐变小。在季节尺度上洞穴温度升温阶段滞后时间长,降温阶段滞后时间短,与不同季节洞穴内部结构的“缓冲作用”强弱有关。该洞穴pCO2夏季高、冬季低,并且由于外界环境季节性变化,使得洞穴pCO2主控因素存在差异;(2)洞穴滴水电导率、Ca2+、HCO3-呈现季节性变化趋势相同。由于夏季土壤CO2升高,入渗水侵蚀能力增强,使得电导率、Ca2+、HCO3-呈现峰值,而冬季则相反;洞穴滴水Mg/Ca、Sr/Ca和SO42-均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其中Mg/Ca和SO42-能够明确指示大气降水量的变化特征。不同滴水的径流路径的差异导致Mg/Ca、Sr/Ca和SO42-的对环境和气候响应时间存在差异。(3)桂林地区大气降水δD、δ18O呈现明显季节性变化,由于水汽源差异导致δD、δ18O值夏季偏负,冬季偏正。该地区大气降水线为:δD=8.12δ18O+12.9。洞穴滴水δD、δ18O受到大气降水补给也呈现季节性变化。在洞穴顶部“新水”和“老水”的混合作用下滴水δ18O值的变化幅度远小于大气降水的δ18O值,并且对降水的δD、δ18O响应时间存在季节性差异。洞穴滴水δ13CDIC在雨季主要是受到土壤CO2中δ13C影响负漂移,在旱季降水量是控制其值变化的主要因素;(4)现代沉积物的沉积量呈现出夏季高,冬季低的特征。现代沉积物δ18O值偏负指示夏季风强、降水量大;其值偏正指示夏季风弱、降水量小。现代沉积物δ13C在季节性尺度上可以用于反映洞穴土壤覆盖层CO2的δ13C变化特征,在年际尺度上可以明确指示降水量减少引起干旱事件;(5)洞穴滴水能够快速(<24h)响应极端降水事件,现代沉积物的同位素组成对ENSO事件也有着较明显的变化。对于不同尺度的气候事件均能够记录在洞穴滴水和现代沉积物中。但是由于洞穴顶部表层岩溶带的调蓄能力和径流路径存在差异,导致对极端气候事件响应的持续时间存在差异。
其他文献
玛纳斯碧玉矿床位于北天山蛇绿混杂岩带中,是中国最主要的产出碧玉的矿床之一,在清代曾有过被开采和利用的记录。矿区地处天山北坡雪线一带,地势极为复杂,气候恶劣,研究程度低。本研究以黄台子、吉朗德、清涝坝矿点碧玉及其围岩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氢氧同位素以及锆石年代学研究,探讨其矿床成因。该区碧玉矿体常出现在超基性岩体与基性捕虏体、悬垂体的接触带中的楔状部位,呈脉状、楔状、透镜体状。接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扇砂岩是白云深水区主力产层,砂岩物性好,分布稳定,构造高部位普遍含气,早先针对含气砂岩的强振幅“亮点”型地震响应特征进行钻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随着勘探的深入,主要构造圈闭和强振幅“亮点”型气藏大多已钻探完毕,白云凹陷的勘探转向寻找岩性油气藏,发现了振幅较弱的非“亮点”型含气砂岩。含气砂岩的地震响应多变,为寻找岩性油气藏造成了困难。本文研究认为,珠江组含气砂岩的地震响应
哥伦比亚V油田已开采60余年,普遍采用多层合采和高强度开采的工艺措施,层间矛盾严重。本论文在油藏构造研究、小层精细划分、储层物性研究及储量计算的基础上,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定量描述了剩余油富集的潜力区,并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实现剩余油精细高效挖潜,改善后期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为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建立了地层划分及小层细分方案;完成了 296
水土流动系统广泛存在于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和水利工程之中,例如,坝基-水工结构物系统、水土流失过程、油井产砂过程以及基坑突涌问题等,其基本原理涉及颗粒尺度的颗粒运动和颗粒-颗粒相互作用以及微观尺度或介观尺度的流体流动和流体-颗粒耦合作用。现阶段采用物理试验和基于欧拉-欧拉(E-E)模型的数值分析方法均难以深入理解上述系统的细观机理。离散元法(DEM)使用颗粒单元对固相进行建模,通过接触模型反映真实的
由于香港东平洲地域的局限性,前人在该地区的研究程度相对较弱,对平洲组地层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因此,详细开展东平洲平洲组沉积特征及沉积背景等综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为此,本文以香港东平洲平洲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在开展野外工作和区域地质背景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学等学科和方法,系统地对平洲组的岩石组合、沉积特征、沉积背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东平洲西南部代表性剖面进
本文立足于蒙古国乌里格凹陷勘探实践,应用沉积盆地分析的思想,从盆地形成演化的原动力出发,对研究区构造特征、沉积充填进行分析,进而推演凹陷的应力机制,恢复沉积环境,动态分析各成藏地质要素的时空变化,分析研究区成藏的主控因素并搜索其油气富集区。通过对乌里格凹陷所处大地构造背景的研究,发现以中蒙古深大断裂、贺根山深大断裂为界,将兴蒙褶皱带分为北、中、南3个带,其中谷湖盆地、内尔金盆地、乔巴山盆地属于北带
位于霸县凹陷东部的文安斜坡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在沙二段获得突破,展示了很好的勘探潜力,是下一步寻找规模储量的有利层系。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砂体单层厚度小、储层横向变化快、油气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滚动勘探开发的效果。本论文研究围绕沙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沉积相精细研究、储层分布预测三方面展开研究。运用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分析方法,综合岩心、钻/测井、地震资料,针对主要目的层沙二段
中东Y油田复合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几何形状、连通性和油藏性质复杂,本论文充分挖掘现有的探井资料,开展了储层表征技术研究。以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区域标志层为控制,对五口井早中白垩统主要目的层进行小层划分和对比。Sarvak组划分出7个向上变粗的反旋回四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16个小层;Fahliyan组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9个小层。在此基础上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编制了构造图,构造特征为一南
投弃式海流剖面测量技术已成为当今国际上进行海流环境监测的高新技术之一,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刚刚起步。该方法通过测量海水运动切割地磁场所产生的感应电场,来探测海流运动规律。在地磁场稳定的情况下,海流感应电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海流的速度,故通过测量海流产生的感生电场,就可以了解海流的大小,从而研究海流的运动特征,XCP投弃式海流剖面仪正是基于此原理设计而成。目前,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仅有美国,其与日本共同
为探讨韩城地区煤层气开发动态及产能响应,通过大量煤岩样品的常规测试及无损测试,系统分析了韩城地区3号、5号、11号煤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利用无因次产气率方法划分了生产井产能阶段,并结合不同产层组合方式下的产能特征,建立了以相关性分析为基础、灰色关联分析为核心的煤层气井产能综合评价体系;通过ARIMA方法和测井图版对煤层气井产能进行了预测。大量实验分析表明,韩城矿区煤变质程度较高,显微组成以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