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锥束CT (CBCT)三维影像中的头影测量片与传统的X线头影测量片的测量进行对比研究,分析CBCT三维测量的准确性。研究CBCT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术前设计和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具体应用。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方案的设计和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对象和方法从2008年10月—2010年3月间就诊于天津市口腔医院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150例患者中,选取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36例。21例不伴下颌偏斜患者术前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15例伴下颌偏斜的患者拍头颅后前位片。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进行CBCT扫描,CBCT数据集通过Ezimplant软件采用正交透射法获取头颅正侧位片。两种方式生成的头影测量片在Winceph8.0软件中,先进行刻度设置,再描记、定点测量骨性Ⅲ类错(?)相关的各项硬组织指标。术前术后CBCT三维重建图像通过Ezimplant软件定点和测量。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两种方式生成的头影测量片比较结果显示除了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一项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测量项目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两种测量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均能用于对骨性Ⅲ类错(?)畸形的临床诊断和术前矫治计划的设计,CBCT因其具有的优点而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3.非偏斜畸形组术前术后CBCT生成头颅侧位片测量比较:上颌骨相对于颅底明显向前移位;下颌骨相对于颅底后退明显;颌骨间相对位置关系趋于正常值,下颌骨同时发生了逆时针旋转。4.偏斜畸形组术前术后后前位片测量比较:双侧解剖结构颌骨宽度未发生显著变化;双侧解剖结构的非对称率中,下颌角点Go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达到了正常值范围;垂直性差异方面,下颌角点Go略有减少;面中线上下切牙中点L1Mid-SRL、下齿槽座点B和颏下点Me到矢状参考线SRL距离均显著减小;下颌体长度和下颌骨综合长度得到了明显改善。5.偏斜组术前CBCT三维重建图像两侧测量值及比较:骨性Ⅲ类偏颌患者两侧下颌角点到正中矢状面和眶耳平面垂直距离,两侧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宽度、升支宽度、升支长度、下颌体长度、下颌综合长度、下颌升支的后倾角和侧倾角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偏斜组术后CBCT三维重建两侧测量值及比较:下颌角区及升支各观测点到矢状面、冠状面和FH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正颌手术纠正这部分畸形的解剖空间结构,下颌骨向偏斜对侧发生了旋转,为改善外貌提供了骨性支持。但是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和升支宽度两侧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表明过去的两侧髁状突不对称发育差异,表明联合治疗无法改变此差异。结论1.两种方式生成的头影测量对骨性Ⅲ类错(?)畸形均有诊断意义,CBCT影像更为精确。CBCT的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对骨性Ⅲ类偏颌畸形更具诊断价值。2.经CBCT对治疗前后测量比较,术前定位血管神经,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后可准确评价手术及矫治效果。3. CBCT能准确分析髁状突的解剖特点,为进一步颞下颌关节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础。4.采用锥束CT在评价术后疗效时还可以观察移位骨块端的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