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颅咽管瘤外显子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颅咽管瘤为儿童鞍区常见肿瘤,虽为良性肿瘤,但具有临床表现复杂和极容易复发等特点。目前,由于没有成熟肿瘤细胞株及原代肿瘤细胞培养困难,关于颅咽管瘤体外细胞及分子功能的机制性研究无从入手。利用第二代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颅咽管瘤中高频表达差异性基因及分子,后续进行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发病机制进行探索。方法:收集32例颅咽管瘤患者血液及肿瘤组织样本,提取组织DNA后,进行建库及全外显子测序,同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颅咽管瘤中差异性表达基因及分子。结果:26例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中,18例患者携带CTNNB1突变,CTNNB1突变全部出现在CHr3上,突变碱基变化有8种类型。其中出现CC、CC、C被GG、GA、T替换类型最多,为4例男性,1例女性共5例患者。5例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携带BRAF突变,突变碱基变化有1种类型为AA、AA、A被TT、TT、T替换。驱动基因预测为CTNNB1、MYO15A。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CTNNB1、NOTCH2为基因覆盖了84.38%的样本。CTNNB1、OR2T3、SPDYE1为颅咽管瘤高频致病基因。结论:CTNNB1及BRAF为造釉细胞型及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的高频差异性基因。MYO15A、OR2T3、SPDYE1及MY015A还需在颅咽管瘤肿瘤标本中进一步验证。第二部分颅咽管瘤分子生物学标志与临床特点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对32例颅咽管瘤样本进行第二代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造釉细胞型及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主要分别携带CTNNB1及BRAF基因突变,CTNNB1及BRAF突变已成造釉细胞型和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新的分子诊断标志物。本次研究对颅咽管瘤分子生物标志与临床特点的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通过32例颅咽管瘤患者进行全外显子二代测序及分析,根据测序结果分为CTNNB1突变型组、CTNNB1野生型组、BRAF突变型组及BRAF野生型组,并评估各组之间特点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囊性成份为主的颅咽管瘤不会发生BRAF突变。CTNNB1野生型肿瘤无钙化表现,含有钙化成份肿瘤则不会发生BRAF突变。CTNNB1突变型患者多无体重超重表现。CTNNB1突变型与CTNNB1野生型患者在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CTNNB1野生型患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指标更高,更易发生高脂血症的倾向。CTNNB1编码β-catenin和BRAF编码BRAF V600E蛋白分别全部在造釉细胞型及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表达。结论:携带不同分子标志物的颅咽管瘤各自具有一些特异性的临床特征,了解这些分型肿瘤的临床特点为无创性诊断及治疗提供一些线索。后续还需纳入详实的随访资料进行相关性研究。基因测序水平和其编码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性,表观遗传学也可能为颅咽管瘤的致病因素。第三部分初、复发颅咽管瘤免疫微环境与临床特点相关性研究目的:目前研究表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颅咽管瘤免疫微环境研究暂无资料。本文探索初发与复发颅咽管瘤免疫微环境差异及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对26例颅咽管瘤患者初发和复发共52例样本进行M2型巨噬细胞、CD8+T细胞、PD-L1及Ki67检测,并评估各指标与临床特点关系及肿瘤复发时间风险。结果:与初发颅咽管瘤样本比较,复发样本M2型巨噬细胞、Ki67及PD-L1表达数量增多(P=0.019,P=0.0084,P=0.0319)。鳞状乳头型(PCP)样本M2型巨噬细胞、CD8+T细胞及PD-L1比造釉细胞型(ACP)表达数量增多(P=0.0031,P=0025,P<0.0001)。成人组(ACP)样本M2型巨噬细胞、CD8+T细胞及PD-L1较儿童组(ACP)表达数量增多(P=0.0317,P=0.0359,P<0.0001)。M2型巨噬细胞与CD8+T细胞存在正相关关系(r=0.4079 P=0.0027)。M2型巨噬细胞与PD-L1存在正相关关系(r=0.4564 P=0.0007),CD8+T细胞与PD-L1存在正相关关系(r=0.3987 P=0.0034)。初发样本M2型巨噬细胞增多提示肿瘤复发时间缩短(P=0.0131)。结论:复发颅咽管瘤免疫微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变化指标与预后不良相关。M2型巨噬细胞数量增多可预测肿瘤复发时间缩短,需要增加随访频次。复发颅咽管瘤肿瘤微环境可能存在更多免疫逃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