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实验法探究身体功能训练方法对中学生引体向上运动表现的训练效果,为提高中学生上肢力量探索积极有效的训练方法,促进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部分:实验对象为湛江市某中学初二级40名男生,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身体功能训练干预组(实验组)与常规训练干预组(对照组),每组20人,实验组平均年龄、身高、体重分别为13.60±0.59岁、161.60±9.08cm、61.01±12.23kg;对照组平均年龄、身高、体重分别为13.70±0.47岁、164.15±5.43cm、55.50±10.49kg。身体功能训练干预分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至第四周)采用俯卧T字、弹力绳划船、平板支撑、哑铃单臂划船、离心引体作为干预手段,第二阶段(第五至第八周)采用干预手段包括腹肌盘斜拉引体向上、悬吊带卧拉、悬吊带俯姿收腹、腹肌盘俯卧YW字等进阶动作对学生进行训练。每次干预安排在学生体育课的热身部分(约二十分钟),每周干预两次,干预共持续八周。屈臂悬垂,正握引体向上、掷实心球、反握引体向上作为本次实验的四项测试指标。干预结束后,使用SPSS软件对对照组、实验组的各指标成绩进行检验,组内前后测试成绩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测试成绩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实验结束后实验组正握引体向上指标的平均成绩为4.1±4.051个,较于干预前(3.1±3.698个)提高1±0.759个,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升了32.2%。对照组干预后的正握引体向上指标平均成绩为2.65±3.731个,较干预前(2.25±3.782个)提高0.4±0.502个,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升了17.7%;在反握引体向上指标上,实验组干预后的平均成绩为3.90±3.640个,较于干预前(3.05±3.364个)提高0.85±0.131个,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升了27.8%。对照组干预后的平均成绩为3.25±3.242个,较于干预前(2.75±3.274个),提高0.50±0.606个,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升了16.07%;在屈臂悬垂指标上,实验组干预后的平均成绩为19.815±12.436s,较于干预前(11.093±12.655s),提高8.715±1.252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升了78.62%。对照组干预后的平均成绩为12.395±9.701s,较于干预前(11.608±9.460s)提高0.73±0.456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升了6.77%;在掷实心球指标上,实验组干预后的平均成绩为7.595±1.162m,较于干预前(6.615±1.289m)提高0.98±0.347m,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升了14.81%。对照组干预后的平均成绩为6.565±1.596m,较于干预前(6.325±1.607m)提高0.24±0.131m,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升了3.79%。干预后,实验组正握引体向上指标的平均成绩为4.1±4.051个,对照组为2.65±3.731个,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提升幅度为1.45±0.759个,对照组为0.4±0.502,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反握引体向上指标上,实验组干预后的平均成绩为3.90±3.640个,对照组为3.25±3.242个,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提升幅度为0.85±0.131个,对照组为0.50±0.606个,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屈臂悬垂指标中,实验组在在干预后的平均成绩为16.655±13.613s,对照组为12.840±9.928s,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提升幅度为8.715±1.252s,对照组为0.73±0.456,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掷实心球指标中,实验组在干预后的平均成绩为7.565±1.142m,对照组为6.565±1.596m,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提升幅度为0.98±0.347m,对照组为0.24±0.131m,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身体功能训练方法对引体向上运动表现的训练效果好于常规训练方法。身体功能训练方法对屈臂悬垂运动表现的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正握引体向上、反握引体向上、掷实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