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基于《中华医典》及现代文献检索系统,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痿证)的方药穴位使用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归纳,期望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痿证)的中医针药治疗有一定指导和参考。2.研究方法古代文献的整理,通过以“痿”、“萎”、“委”为检索词在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中检索相关针灸方药文献,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痿病”的诊断标准,弃除不符合诊断依据的文献;现代文献的整理,则通过搜集在VIP、CNKI等国内期刊数据库中历年公开发表的与ALS相关的中医针药治疗文献,提取文献中方药和穴位信息,以方药、穴位、刺激方法、补泻方法等为指标建立数据库,依据中医理论分析统计结果。3.研究结果3.1方药部分3.1.1通过初步整理分析古代痿证的中医药治疗文献,提示其病机主要包括:湿热内蕴、肺热叶焦、胃热炽盛、肝肾不足、精血亏虚、阴虚火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奇经虚损、风、寒、湿侵淫、虚实夹杂等;所收集的方剂主要集中在明清代;以汤剂为最常用的剂型;用药以补虚药为主,同时较常用清热、利水渗湿、解表、祛风湿、活血化瘀等类药物;而常用药物主要归肾、肝、脾、肺、胃经。3.1.2通过初步整理分析ALS的现代中医药治疗文献,显示90年代前的临床报道很少,90年代之后文献数日益增多,以临床报道为主,所报道的病例数也较前明显增多,并逐渐出现非随机或随机临床试验的报道,诊断依据趋于规范;而文献提及的病机主要包括:肝脾肾三脏亏损、脾胃虚弱、肝肾不足、脾肾亏虚、肝风内动、阴阳俱虚、奇经亏损、虚实夹杂等;所收集的方剂以古方加减居多,常用剂型以汤剂为主;药物类别主要为补虚药,还较多配合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祛风湿药等的应用;常用药物以归肝、肾、脾、肺经为主。3.2针灸部分3.2.1本次初步整理分析古代痿证针灸治疗文献,发现针灸并用为最常见的刺激方法。主要使用补法。高频腧穴为复溜、跗阳、绝骨、足三里、曲池等;足三阳经为十四经中最常选用的经脉;最常选用四肢部尤其是下肢部腧穴;选用腧穴中多为特定穴;而特定穴中最常用五输穴、其次是交会穴、原穴、下合穴、络穴等。3.2.2本次初步整理分析ALS现代针灸治疗文献,发现针刺为最常用的刺激方法。且以补法为主。最常用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曲池、合谷、肩髑、肾俞、大椎等;最常选用的经脉为阳明经和膀胱经;以四肢部尤其是下肢部腧穴最为常用;且主要为特定穴;其中又以五输穴为主,其次是交会穴、下合穴、背俞穴、原穴等。4研究结论4.1中药治疗4.1.1针对痿证的主症:以补脾肾(甘草、人参、白术、黄芪、杜仲、肉苁蓉等)及补阴血药(熟地、当归、麦冬、白芍等)为主,配合清热药(如黄柏、知母、生地、黄芩、黄连等)或利水渗湿药(如茯苓、薏苡仁等。4.1.2针对痿证外兼证:酌情配合平肝熄风药(如全蝎、地龙、僵蚕、蜈蚣、天麻等),活血化瘀药(如川芎、牛膝等),祛风湿药(如狗脊、独活等),及解表药(如防风、柴胡、生姜、升麻等)4.2针灸治疗4.2.1针对痿证主证重用胃经,膀胱经、大肠经、胆经腧穴;重视四肢尤其是下肢的腧穴;重视特定穴尤其五输穴中合穴。刺激补泻方法:以针刺补法为主,依据虚实,灵活选用灸法、泻法等不同方法治疗。4.2.2针对痿证外兼证因症结合肌束跳动局部穴,酌情配合督脉、夹脊穴、廉泉、金津、玉液等治疗。4.2.3常用针灸处方:结合本次高频穴位,常用经脉,特定穴,结合原络配穴等原则,得出四肢部治疗ALS的常用穴位处方,以供临床参考:上肢:曲池、合谷、内关、列缺下肢:复溜、足三里、跗阳、绝骨、阳陵泉、委中、冲阳、公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