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接受腔式假肢技术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残肢与接受腔之间负压式连接使接受腔与残肢界面透气性差易产生异味;由于负重摩擦易导致残肢破溃引发感染;以及承重方式不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对线,假肢步态差等缺点。植入式骨整合假肢摆脱了传统接受腔方式,通过骨内植入体将人体生理活动下的力学载荷直接传递到残端骨,其生物力学特征更接近于自然状态,是能全面恢复人体残肢功能最有希望的新型设计。然而骨与植入体的力学相容性问题,尤其表现在长期使用下由于应力遮挡造成骨质的吸收导致植入体失败上的难题尚未解决。如何通过改良骨内植入体的材料特性,改进植入体的结构设计,使其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布更接近生理状态,从而才能在根源上解决骨-植入体力学相容的难题。针对该问题课题组提出了加压型假肢骨内植入体的设计,并对该新型设计的稳定性及其生物力学特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参考借鉴国外已成熟并应用于临床的“肢体挽救修复植入体(LSI)”的预加压固定技术(CPS)及国人股骨髓腔形态学和股骨力学的相关参数,设计并制造出应用于下肢假肢的新型加压型骨内植入体不锈钢模型;通过改变装配过程中的预加载荷值,寻找有效抗植入体-股骨界面相对位移的预加压力最低值(即抗生理状态下的股骨轴向扭矩);运用应变电测量原理和技术,以完整尸体股骨应力值为参照,比较研究新型加压型假肢骨内植入体与传统螺纹型假肢骨内植入体对假体周围骨组织所造成的应力遮挡程度的差异。加压型假肢骨内植入体的设计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只要预加压力载荷大于1750N,即可保证该骨内植入体植入后在正常步态下的稳定性。应变电测量结果表明,加压型假肢骨内植入体在植入后股骨的应力分布与正常值接近,与螺纹型假肢骨内植入体相比,除远离假体骨接触区的M4、L4点外,其余各测量点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加压型假肢骨内植入体的设计具有其合理性,在保证骨内植入体稳定性的同时,可实现分期手术的一次性完成;与传统螺纹型骨内植入体相比,其具有更优良的生物力学特性,能显著的减轻植入体对周围骨组织的应力遮挡程度,有效地避免应力遮挡效应的发生。这些为今后植入式骨整合假肢的临床研究、开发及应用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