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时期的楚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疆域得到拓展,楚人的足迹也随之到了边境,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墓葬。战国时期的墓葬在葬制内容上除继承了春秋时期的特征以外,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因此,在对楚墓分类的基础上,重新分析战国时期楚墓的葬制,并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背景相结合,进一步认识战国时期楚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是有必要的。现在发现的战国时期楚国的墓葬很多,类别很全。对楚墓的分类标准虽众说纷纭,大体上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规模,一是楚墓棺椁以及随葬物。随着楚墓发现数目的增多以及墓葬中出现新的情况,应该综合文献以及考古资料对楚墓进行分类。因此,楚墓应该分为以下几种:楚王墓、封君或上大夫墓、下大夫墓、士墓和庶民墓。楚地墓葬制度包括墓地制度、封土、墓道、墓向、墓坑形制、棺椁制度、随葬制度、殉葬与车马坑以及墓上建筑等方面内容。楚墓葬制与中原墓葬制度有相同之处,表现出对周制的遵循,同时又有楚地的特点。各等级墓葬葬制存在等级上的差异,无论是规模上还是随葬规格上,都表现出一种等级性,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等级性往往遭到破坏,这与战国时期僭越现象频繁出现是相适应的,反映了社会变迁以及社会观念在墓葬中的表现。到了战国时期,楚墓葬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即:墓中随葬竹简、镇墓兽随葬以及墓上建筑的出现。目前所见战国时竹简以楚墓为最多,这和楚墓的保存条件有关。出土竹简的墓共31座,墓的等级包括封君或上大夫墓、下大夫墓以及士墓,竹简的内容包括卜筮祭祷、遣册、司法文书、记事、日书等。竹简的形制与墓葬等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高等级墓所出竹简长度一般大于低等级的墓。楚墓所见墓上建筑痕迹较少,墓上建筑呈现两种形态,一是有房屋建筑,一是有围墙沟洫。楚墓葬制内容表现出一种生活化的趋向。由于楚国疆域的辽阔以及几百年来对外的扩张,楚人将楚地墓葬风格带到开拓地并吸取了当地的丧葬习俗,使楚墓葬制增添了地域性特点。战国时期楚国的墓葬制度反映了楚人灵魂不死、信巫重鬼等观念,同时反映了楚人社会中重视宗法制向重视单个家族的变化,葬制的地域性反映了楚人几百年来不停的对外扩张步伐以及楚文化对其他文化因素的吸收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