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有着重要指示意义,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磴口县位于绿洲-沙地交错带,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是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本文以研究区21世纪以来三期遥感影像为主要的数据源,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光谱特征,应用分层提取方法和监督分类,获取了研究区2000、2007、2013年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在GIS和ENVI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近14年以来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点、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过程,重点研究了研究区沙地的变化特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对磴口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论文的主要结论为:(1)利用地物的光谱特征,建立多级分层综合分类方法,设计地物的提取公式和规则,实现了研究区特定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分类提取。分类总精度达到了80%以上,Kappa系数达到0.8以上,分类精度较高,分类方法易于理解,分类效率较高,其信息提取方法在相似地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2)磴口县土地利用结构以沙地和耕地为主,沙地面积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近50%,耕地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近27%,林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10%,城乡工矿居民用和水域面积占本区总面积的4%。根据比重看,研究区主要是以沙地和耕地为主农牧交错区。(3)2000~2013年,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和沙地面积的减少。其中林地的面积增长率最高,达55.97%,面积增加156.19km2,耕地面积增加180.14km2,增加率近38.73%。沙地面积减少383.86km2,减少率为81.65%。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主要特点为沙地向耕地以及耕地向林地的转化。2000年到2013年共有近有98.5 km2的耕地转化为林地,205km2的沙地转化为耕地。在空间上,沙地与耕地的互相转化发生在沙漠与绿洲交接地带以及黄河流域周围,耕地、林地互相转化集中在耕地周围。耕地、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地的转化主要发生在靠近黄河的灌溉区。沙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化以研究区西部盐碱区最明显。2000~2013年研究区沙地类型变化显著,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逐渐向固定和半固定沙地转化。沙地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21世纪以来研究区呈现“逆沙漠化”态势。(4)磴口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受研究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自然因素中水文要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影响较大。在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中,政策因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决定驱动力。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