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三农问题”仍然是困扰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的一个难题。村庄研究作为农村社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破解农村社区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是一项以皖北地区清河村与周台村为个案、以村庄发展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为主题的比较研究。利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通过村民选举和铺设村路两个事件比较清河村与周台村在发展中呈现的差异性,同时借助贺雪峰教授关于村庄性质的研究框架以及周晓虹教授关于传统农民社会心理的相关结论,详细说明导致两村发展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同一地区的两个村庄,它们在外部资源条件上基本趋于相同,然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两个村庄的发展状况却呈现出明显分化的趋势。在村民选举和村支书的产生上,清河村村民表现出了积极的选举态度,且具有自己明确的选举领导人标准,选举过程比较透明化,而反观周台村村民则表现出了对选举的漠不关心和对村干部选举的乏力感,村支书选举过程中的内部斗争比较激烈。在村民集资与修路上,清河村领导人积极主动,在办事风格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上以有利于村庄、有利于村民为准则,注重公平与效益。而周台村领导人则体现出保守的领导观念,“以不变应万变”。同时在村民对待修路的态度上,清河村村民相较于周台村,展现出了对村领导班子和村支书的强烈信任感。究其深层原因,可从村庄性质与村民社会心理上予以解释。在社区记忆强、传统精英与现代精英于一身的村庄,其村庄文化倾向于内聚型,村民之间具有共同体意识以及社区归属感,一致性行动能力较强。而社区记忆弱,传统精英与现代精英对立并存的村庄,其村庄文化更加倾向于外散型,村民之间缺乏共同体意识,一致性行动能力弱,村庄朝向“原子化”方向发展。在村民社会心理上,清河村倾向于积极的功利主义和半封闭主义状态、崇尚勤劳致富、注重教育以及村庄传统文化的传承。周台村村民则是在狭隘的功利主义和平均主义影响下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崇尚及时享乐、轻视教育及仇富心理的产生。
一个村庄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影响因素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靠村庄自己“内部发力”,“输血不如造血”说的就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