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端限制性支架在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作用分析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h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联合远端限制性裸支架(Restrictive bare stent, RBS)行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的疗效和其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探讨限制性裸支架在扩展真腔、防止支架相关的新发破口(stent-induced new entry, SINE)等并发症方面的作用。  方法:  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血管外科行腔内修复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68例,通过对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远端限制性裸支架置入前后主动脉夹层真腔及假腔形态学变化的特点,包括真腔大小改变以及假腔血栓化情况等。其中联合远端限制性裸支架的腔内治疗19例(裸支架组),未置入限制性裸支架的腔内治疗49例(常规组)。收集患者术前胸腹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手术过程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ed angiography,DSA)以及手术后胸腹主动脉 CTA等相关数据,以 DICOM形式导出,运用 RadiAnt DICOM Viewer软件和3mensio VascularTM软件进行数据测量及分析。选择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20mm平面、第一破口平面以及腹腔干平面作为测量平面及观测平面,收集所有患者胸腹主动脉CTA数据,在这几个平面上获取真腔平均直径、假腔血栓化情况等信息。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统计学方法根据不同数据组的比较分别采用卡方检验或者配对样本t检验,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患者基本资料、围手术期这情况、手术并发症、真腔平均直径变化等,计算其统计学差异,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接受TEVAR伴或不伴RBS技术的患者68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7.3±13.5岁(最大92岁,最小18岁),随访时间12.5±10.8月(最长36个月,最短1周)。两组年龄、危险因素均无统计学差异。在68例患者中,累及腹主动脉(指夹层或血肿累及腹腔干以下平面)的患者59例(59/68,86.8%),其中伴有灌注不良的29例(29/68,42.6%),其中常规组19例(19/49,38.8%),裸支架组10例(10/19,52.6%)。手术即时支架释放成功率100%,其中1例患者心脏骤停于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1.5%(1/68)。术后常规组的中SINE的发病率为4.1%(2/49),裸支架组(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中心另有2例外院行腔内治疗后出现SINE的患者,4例患者均未采用RBS治疗。另有常规组及裸支架组内漏各2例,其中一例III型内漏,其余为I型内漏,常规组脊髓缺血1例,肾功能恶化1例,总体术后并发症比较(14.3%vs15.7%,P=0.572)无统计学差异。裸支架组在腹腔干平面的真腔平均直径术前为18.1±3.5 mm,术后为21.3±3.6 mm,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 P=0.003,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 RBS能有效扩张远端真腔;而常规组在腹腔干平面的真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42)。对比两组远端的假腔血栓化情况,裸支架组对比常规组结果为78.9%vs30.6%,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说明RBS能促进血栓化形成。  结论:  在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中,联合远端限制性裸支架治疗TBAD的手术方式在打开远端受压的真腔,促进假腔血栓化,防止SINE等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良好,但其远期结果仍有待随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13例POAG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21例(40只眼)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92例(172只眼)单纯POAG患者分为非
目的建立兔颈上交感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sympathetic ganglion,SCSG)损毁模型,用诱导分化的骨髓源神经干细胞(Neuron stem cells,NSC)对其移植,观察兔瞳孔恢复情况,检测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