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缬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多方面指标(U-ALB.β2-MG.BUN.SCr.FBG.ALB.血液流变学、血压水平)的影响,探讨缬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及机制。其目标是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DN)治疗效果,有效控制和延缓糖尿病肾病(DN)的发展。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甲组60例,乙组6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口服缬沙坦160mg/d。乙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5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天,连续4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24 h尿白蛋白排泄(U-ALB),尿p2-微球蛋白(p2-MG),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空腹血糖(FBG),血浆白蛋白(ALB),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压水平变化,同时观察干咳、监测血钾。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尿白蛋白、肾功能、血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2.乙组在治疗结束后U-ALB.尿β2-MG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U-ALB、尿β2-M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乙组在治疗结束后血BUN.SCr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UN.SCr(?)目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在治疗结束后FBG水平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ALB水平略有提升,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BG.ALB(?)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在治疗结束后SBP、DB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BP、DBP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乙组治疗结束后血液流变学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甲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整个观察过程中,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通过改善(尿白蛋白、血压、血糖、血液流变学等)多方面指标,减轻肾损害和保护肾功能;给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该方法优于单用缬沙坦组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