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咖啡锈菌及咖啡叶际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j9788799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咖啡、茶、可可)之一。然而,由专性寄生真菌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 Berk.and Broome)引起的咖啡叶锈病(Coffee leafrust,CLR)是小粒种咖啡最具毁灭性的世界性病害,对咖啡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深入研究咖啡(驼孢)锈菌的病原生物学和遗传多样性对咖啡锈病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文献表明,目前已鉴定出超过50个咖啡(驼孢)锈菌H.vatatrix生理小种,然而对于该种群在分子水平上遗传多样性的了解仍然知之甚少,特别是对于我国咖啡主栽区的咖啡锈菌主要致病类型(包括毒力基因的分布)以及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仍然缺乏全面的认知。由于咖啡锈菌具有高度宿主专化性和强大的进化潜力,加之当前缺乏持久性抗源,因此咖啡锈病的防控难度很大。咖啡叶际微生物多样性受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咖啡锈菌重寄生菌作为叶际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当前咖啡锈菌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来源不同的重寄生菌存在遗传差异导致过去咖啡锈菌重寄生菌生防制剂在咖啡锈病的防治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深入了解咖啡叶际微生物多样性,明确我国咖啡锈菌重寄生菌生防资源概况,特别是我国咖啡主栽区的咖啡锈菌重寄生菌遗传多样性分布情况,筛选鉴定针对我国咖啡主栽区的具有潜在生防效应的咖啡锈菌重寄生生防菌株,对咖啡锈病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从我国咖啡主栽区收集咖啡叶锈病病样,在超感病品种上对病原咖啡(驼孢)锈菌进行扩繁及单孢分离,对上述所获得的咖啡锈菌菌株进行毒力基因及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所有样品中共检测出三个生理小种类型,分别为ⅩⅩⅩⅦ(v2,5,6,7,9),ⅩⅩⅩⅣ(v2,5,7,9),New race(v2,5,6,7),其中 New race(v2,5,6,7)小种未曾在国内外文献中报道过。新小种的出现表明咖啡锈菌已在基因型相近的寄主上发生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其次,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咖啡(驼孢)锈菌的遗传多样性。针对咖啡(驼孢)锈菌的基因组数据筛选出SSR多态性位点,探索了中性基因以及与咖啡锈菌毒力相关的基因座多态性,结果显示以下SSR基因座位点在分别来自二倍体咖啡和四倍体咖啡的锈菌分离株之间存在差异:gSSRHV124(1462)TTTTG20,gSSRHV 143(1003)CTT13,gSSRHV98(1608)GGT15,gSSRHV1 19(1087)GT20,gSSRHV110(2144)TTTTTA7,ESTHv001179TTCT6,ESTHv00162TGA15,这些SSR基因座位点在咖啡锈菌种群中具有潜在的多态性,其分子标记的开发仍在探索中。对于中性基因β-Tub和TEF均未在测试的咖啡锈菌分离株中呈现多态性,而ITS、HVH4与毒力相关的效应子HVEC016在单个咖啡锈菌分离菌株中均出现不同的拷贝。鉴于此,本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我国咖啡主栽区所收集到的与咖啡锈菌相关的病样的rDNA ITS1区进行扩增子高通量测序,通过该组数据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咖啡锈菌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分化与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我国咖啡锈菌来源于同一个祖先,而后不断分化,形成目前的三个主要的遗传类型,其中两个类型内部也已出现不同方向的阶梯式遗传分化,咖啡锈菌在我国咖啡主栽区的遗传分布无明显的区域倾向性。该结果表明咖啡锈菌分子水平的遗传分化与其致病型/生理小种分化特征非常相似,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子水平遗传进化途径与致病型/生理小种类型分化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一致性。然后对我国主栽品种小粒种咖啡Catimor衍生品种的叶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Catimor衍生品种叶际微生物群落的rDNA 16S V4+V5高变区和ITS1区域的扩增子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不同地理位置下健康的Catimor衍生品种叶际微生物群落呈现显著性差异,差异程度与样本间的地理距离成正相关,微生物群落与地理因素(经纬度和海拔)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显示,叶际细菌群落丰度与纬度的变化、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海拔的变化、以及叶际真菌群落多样性与经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然而真菌群落丰度与地理因素的变异相关性较弱;咖啡锈菌及其重寄生菌的定殖显著影响咖啡叶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导致叶际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上升,同时致使叶际真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下降;地理差异对于塑造咖啡叶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驱动作用大于咖啡锈菌及其重寄生菌在叶片上定殖的影响。由于受到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小粒种咖啡Catimor衍生品种叶际微生物群落缺乏主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成分。最后开展了咖啡锈菌重寄生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病样中收集可培养的咖啡锈菌重寄生菌,并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筛选出103个菌株,其中45个菌株可以鉴定到种。通过一组与咖啡锈菌及其重寄生菌相关的叶际真菌群落rDNA ITS1区域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表明,绝大部分咖啡锈菌重寄生菌的遗传差异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倾向性,并且与咖啡叶片的发病症状密切相关。同时从收集到的咖啡锈菌重寄生菌株中共筛选到7种具有生防潜力的咖啡锈菌重寄生菌,分别为Simplicillium,Lecanicillium,Trichoderma,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Humicola fuscoatra,Mucor,Acremonium persicinum,而通过分离纯化共获得以下6种主要类型的咖啡锈菌潜在重寄生菌分离株,分别为 Simplicillium sp.,Hypocreales sp.(Lecanicillium),Ascomycota sp.(Trichoderma),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Humicola fuscoatra,Mucor sp.。研究发现,除了已报道的咖啡锈菌重寄生菌,部分咖啡内生真菌亦对咖啡锈菌同时具有重寄生作用,本研究结果首次明确了我国咖啡锈菌重寄生菌的种类及其在我国咖啡主栽区的整体分布情况,揭示了我国咖啡主栽区的咖啡锈菌重寄生菌存在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并获得了一批潜在的咖啡锈菌重寄生菌生防菌株,对咖啡锈菌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之本研究结果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国咖啡锈菌、咖啡叶际微生物和咖啡锈菌重寄生菌的遗传多样性、咖啡锈菌重寄生菌生防制剂的开发和因地制宜科学应用,以及后续深入研究植物(寄主)-微生物(病原)-环境之间的互作机制和咖啡锈病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历四十年经济高速增长过后,我国从一个欠发达国家一跃成为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随着经济规模扩大,传统的以“高投入、高增长、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各种弊端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伴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和经济快速
学位
期刊
呋塞米是治疗心、脑、肾疾患所致水肿、周围性水肿和脑水肿以及其它相关疾病的速效、强效、高效循环系统药物,1969年于我国上市以来临床使用广泛,市场需求巨大。查阅以往的文献报道,呋塞米的合成路线及工艺存在原料价格昂贵、操作复杂、设备要求高、产率和纯度低等不足,某些步骤还使用有毒气体,产生大量有机废液,缺乏环保意识,大规模生产成本高、污染重。因此,本研究在所设计的呋塞米合成路线的基础上,进行了工艺优化和
学位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同时测定苦参功劳颗粒中苦参碱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方法。采用Acquity BEH C18(2.1 mm×100 mm, 1.7μm)色谱柱,以甲醇-0.02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14 nm。苦参碱和盐酸小檗碱分别在12.04~48.17μg/mL、13.18~52
期刊
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获取的维度和规模都大大提升。高维多元数据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数据存储形式,几乎无处不在。如何在有限的显示界面和人的视觉感知限制下,有效地可视化高维多元数据是一个挑战。在可视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无论是编码端还是解码端,人始终是信息生成与获取的主体,位于可视化信息结构的顶端。因此,围绕人的认知特点,实现数据结构到视觉结构的有效映射是多元数
学位
树枝状大分子是一类单分散、高分枝的大分子,由中心核、分支单元以及外围功能基团组成,是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在树枝状结构的特定位置引入特定的化学单元,可实现在分子水平上执行特定功能的可能性,因此它在众多领域如催化膜、传感器技术、荧光诊断、光动力治疗,尤其有机发光二级管(OLEDs)有广泛应用前景。树枝状大分子也成为了继传统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之后应用于湿法OLED的重要材料。本论文利用树枝状分子的
学位
随着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储能系统以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在配电网层面的大量接入,配电网从无源网络变为有源网络,其结构与特性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给配电网的运行优化带来了巨大挑战。从而,专家学者提出了主动配电网(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ADN)概念,即采用主动控制和主动管理方式的、具有灵活拓扑结构的配电网,旨在实现有源配电网的高效和优化运行。近十多年来,国
学位
3D打印作为智能制造的代表性技术,避免了传统制造过程中极其耗时的开模过程,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3D打印技术特别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的汽车备件供应链。本论文重点研究基于3D打印技术的汽车备件供应链运作模式,并将科学问题提炼为生产与运输协同调度问题。不仅进一步拓展了该类问题的应用场景,而且为国内企业尝试将3D打印应用于汽车备件供应链的运营提供借鉴和指导。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将3D打印生产
学位
缓冲材料是核废料等髙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最后一道工程屏障,从核废料处置库的建设到运营过程中,缓冲材料将处于复杂的热-水-力-化学(T-H-M-C)多场耦合条件下工作,各场彼此之间有着紧密且复杂的相互影响。要想科学合理地预测与评估缓冲材料的实际工作性能,必须对温度场、渗流场和化学场共同作用条件下非饱和缓冲材料的主要工程特性与多场耦合行为有深入的认识。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缓冲材料的热-
学位
销售渠道是商品流通的命脉,如何构建高效的销售渠道结构是企业重点关注的课题。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拓宽了企业的销售渠道,同时也对渠道管理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最优化理论、博弈论等方法,提出了三种供应链竞争场景下企业的最优渠道构建策略。首先研究销售渠道的数量决策,分析企业如何选择多渠道和独家销售渠道;接着聚焦单渠道策略,研究企业对于直销和分销渠道的偏好;最后同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