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上海大学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及亲子冲突的解决方式。受儒家思想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十分重视“孝顺”的观念。当代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了这一传统。但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亲子关系的内涵已从五千年来的传统模式悄然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思想的渗入,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外来人口的影响,上海家庭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尤其是已成年的大学生,显得更加独立和自信,而他/她们父母的教育观念也更加开放和宽容。本文开篇先进行了文献综述,回顾了冲突管理理论和有关亲子关系的研究,并对相关定义和术语进行了解释。然后试探性的提出了四个研究问题和两个假设。第一个和第二个研究问题是关于亲子关系的内涵和功能,内涵包括亲密、喜爱和权利三个变量,功能包括顺从、利他和认可三个变量。第三个和第四个研究问题是关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其中第三个研究的是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受试者的属性与亲子关系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第四个问题则对亲子关系和亲子冲突解决方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第一个假设的内容是,父母的权利和孩子对父母的顺从呈正相关;孩子对父母性格和处事风格的喜爱与孩子成长中所受到的来自父母的影响呈正相关。第二个假设是孩子在亲子冲突发生时采取的应对方式,按照优先选择顺序依次是:和父亲冲突时“解决问题、防卫、表达、屈服、伪装、寻求第三方”,和母亲冲突时“表达、解决问题、寻求第三方、屈服、防卫、伪装”。论文根据受试者问卷中得到的数据,合理的回答并阐释了以上的问题及假设。从描述性统计数据中,前两个研究问题得到清晰的答案,并结合中国传统观念得以解释。对于第三个和第四个研究问题,只有部分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如受试者的性别和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受试者与父亲和与母亲的关系也未见显著差异,而受试者的年龄则与父母的权力呈负相关。第一个假设得到完全印证,第二个假设被部分印证。受试者在解决与父母冲突的首选方式顺序上,与父亲和与母亲冲突的解决方式顺序相同,均为:表达、解决问题、防卫、屈服、伪装、寻求第三方。此外,作者又对部分受试者进行了深入的采访,采访问题涉及亲子关系的细节、从幼年到成年亲子关系的变化、体罚、父母婚姻关系及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如何改善亲子关系等方面,对问卷调查中覆盖不到的细节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采访结果的分析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