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与稻麦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kongqi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升高了0.74±0.18℃,过去半个世纪的增温速率0.13±0.03℃/10a,这几乎是过去一个世纪增温速率的两倍,并对农业和农业生产潜力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中国气温上升了1.1℃,较全球增温幅度大,以冬季西北、华北、东北增温最为明显;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增温最为明显,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本论文收集了江淮地区32个气象站点的热、光和水等气象资料和作物生育期和产量资料,利用GIS技术,分析了我国江淮地区1981-2008年全年及小麦和水稻生育期温度、太阳辐射和降雨量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以“订正法”为基础,对稻麦生产潜力模型进行了光、温的逐级订正,估算了小麦和水稻生长季的光合、光温生产潜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江淮地区近30年来全年平均温度、小麦和水稻生育期和生育后期平均温度、生育后期平均日最高温度和平均日最低温度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近30年全年平均温度为15℃,每10年递增值为0.6℃,小麦和水稻生育期平均温度每10年增加值分别为0.7℃和0.4℃,小麦和水稻生育后期平均温度每10年递增值分别为0.5℃和0.2℃,小麦和水稻生育后期平均日最高温度和平均日最低温度每10年递增值分别为0.35℃、0.38℃和0.63℃、0.58℃。江淮地区全年、小麦和水稻生育期和生育后期平均温度、小麦和水稻生育后期平均日最高温度和平均日最低温度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2.江淮地区近30年来全年、小麦和水稻生育期太阳辐射值,全年、小麦和水稻生育期日照时数均呈现减少的趋势。全年、小麦和水稻生育期太阳辐射值递减速率分别为6.9 MJ/a、2.8 MJ/a和2.5 MJ/a,小麦和水稻生育后期太阳辐射的递减速率分别为1.9 MJ/a和1.6 MJ/a。全年、小麦和水稻生育期日照时数递减速率分别为4.4 h/a、4.7 h/a、4.3 h/a,小麦和水稻生育后期日照时数递减速率为1.1 h/a、0.7 h/a。江淮地区全年、小麦和水稻生育期太阳辐射值,全年、小麦和水稻生育期日照时数其空间分布均呈现从北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3.江淮地区近30年来全年降雨量、小麦和水稻生育期降雨量均呈轻微增加的趋势,全年、小麦和水稻生育期降水量每10年增加速率分别为10mm、17mm和15mm。江淮地区全年、作物生育期降雨量空间分布均呈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4.江淮地区近30年小麦和水稻光合生产潜力递减速率分别为18 kg/ha/a、61kg/ha/a,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呈线性上升的趋势,增加速率为52 kg/ha/a,而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呈线性下降的趋势,递减速率为24 kg/ha/a。小麦和水稻不论是光合生产潜力还是光温生产潜力均从北向南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在同一区域不同年代,光合生产潜力是减少的。5.江淮地区小麦光温增产潜力较大的区域是安徽南部,较小区域是江苏的大丰。江苏徐州和安徽北部的砀山、毫州、宿县和安徽南部的合肥、巢湖和安庆等区域水稻光温增产潜力较大,而江苏淮安、吕泗、常州、吴县等区域增产潜力较小。
其他文献
One type of soil collected from Maoer-sha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was selected to induce hyphal growth of Tricholoma matsutake by a soil screening exper
近年来,新疆及兵团畜牧业发展迅速,国内知名乳业相继在新疆建厂投产,加之各大农牧团场近年从澳洲引进大量优质奶牛大力发展集中养殖,未来新疆将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主要的奶牛生产与
千粒重及相关性状是重要的产量性状,对油菜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人工合成超大籽粒材料云南061009-1与两小籽粒材料07-5189与06-1007分别构建F2分离群体:F2A, F2B。对两F2分离群体进行表现鉴定、分子标记分析,进而定位控制千粒重、角果长、单位长度籽粒数三性状的QTL位点。主要结果如下:1、大粒材料云南061009-1与小粒亲本07-5189及06-1007之间表现出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培育作物耐盐品种,合理开发和利用盐碱地是解决作物生产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大豆耐盐鉴定方法及耐盐生理机制研究是发掘和利用大豆耐盐种质的基础,也是开展大豆耐盐性分子遗传、培育耐盐品种的关键。因此,本文利用耐盐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分析了长时和短时盐胁迫下离子积累和生理性状的变化与耐盐性的关系,并通过耐盐和盐敏感大豆品种的嫁接试验,分析大豆根和地上部对苗期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