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方面,Cu(I)配合物因其优良的发光性能,而且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而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甚至可以替代发光性能优秀的稀土金属配合物。另一方面,N-杂环卡宾类配体有着与膦配体相似的性质,却又有着更强的给电子能力,且更易被修饰,使得这类配体越来越受青睐。在本文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N-杂环卡宾铜(I)配合物,并对它们的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以2-(1-咪唑基)吡啶为基体,合成出一系列的咪唑盐。并使用铜粉和双(2-二苯基膦基苯基)醚(POP),与这些咪唑盐反应,生成相应的Cu(I)配合物,记为P1、P2、P3、P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这些曲线及其相似,是因为取代基的变化没对配合物的吸收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个现象与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一致。P1和P2的荧光量子产率达38.3%和43.0%,发射峰为561nm和544nm,是良好的黄绿发光材料。2、从1-(2-吡啶基)苯并咪唑出发,合成了四例苯并咪唑盐,用同样的方法合成出相应的Cu(I)卡宾配合物,记为P5、P6、P7、P8。取代基的变化对这个系列的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影响不大,这点同样得到了理论计算的支持。在发射光谱中,与第一个系列的配合物相比,它们的发射整体上发生了红移,这是基体的共轭结构增大的结果。P5和P6的荧光效率达到了34.9%和41.0%,发射分别为560nm和554nm,可以用作黄光材料。3、改变基体为1-皮考基苯并咪唑,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苯并咪唑盐,合成出相应的N-杂环卡宾铜(I)配合物,记为P9、P10、P11、P12。同样地,取代基的不同对它们的紫外吸收影响不明显。相对于前两个系列,这些配合物的发射发生蓝移,这是因为亚甲基将两个芳环隔开,极大地削弱了共轭效应。P9和P10分别发射513nm和511nm的蓝绿光,量子产率为35.2%和38.3%,,也是很好的光学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