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是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经济金融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长期低迷,公司金融化问题日益凸显。目前有关公司金融化给企业投资带来何种影响的研究结论仍旧莫衷一是。部分研究认为金融化具有“蓄水池”效应,能够作为资金储备为实体投资项目提供资金;部分研究则认为金融化具有“挤占”效应,会挤出实体资产投资。且现有对于金融化与实体投资关系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实业投资率。因而,公司金融化对实体投资过度和不足等非效率行为究竟有何影响以及金融化对实体投资收益率的损害是否以实体非效率投资为中介变量,缺乏直接的研究文献。
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以中国沪深两市A股2003至2017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了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的公司金融化衡量指标,对金融化对非效率实体投资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分析,并且考虑了金融周期以及产权性质两类因素对两者关系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也进一步检验了金融化对实体资产收益水平产生影响的路径,另外还进一步探究了金融化与非效率实体投资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
研究发现,公司金融化对实体投资确实具有挤占效应,并且动态层面上更为显著,其加剧企业实体资产投资不足,客观上也抑制了实体资产的过度投资;研究还发现,金融化对实体资产的挤出效应在货币扩张期更显著。且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金融化更具有挤占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实体投资不足具有中介效应,即公司金融化由于加剧实体投资不足从而导致实体资产收益率下降,最终伤害总体资产收益水平。非线性关系的检验表明,金融化在动态层面总是加剧实体资产投资不足,客观上也抑制了实体资产的过度投资;而静态层面的金融资产持有与实体资产过度投资呈U型关系,即较低的金融化会抑制(缓解)实体资产过度投资(投资不足),较高的金融化会加剧实体资产投资过度(投资不足)。
本文为金融化如何“掏空”实体投资提供了微观层面不同的证据,对企业优化资产配置、治理“脱实向虚”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价值。
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以中国沪深两市A股2003至2017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了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的公司金融化衡量指标,对金融化对非效率实体投资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分析,并且考虑了金融周期以及产权性质两类因素对两者关系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也进一步检验了金融化对实体资产收益水平产生影响的路径,另外还进一步探究了金融化与非效率实体投资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
研究发现,公司金融化对实体投资确实具有挤占效应,并且动态层面上更为显著,其加剧企业实体资产投资不足,客观上也抑制了实体资产的过度投资;研究还发现,金融化对实体资产的挤出效应在货币扩张期更显著。且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金融化更具有挤占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实体投资不足具有中介效应,即公司金融化由于加剧实体投资不足从而导致实体资产收益率下降,最终伤害总体资产收益水平。非线性关系的检验表明,金融化在动态层面总是加剧实体资产投资不足,客观上也抑制了实体资产的过度投资;而静态层面的金融资产持有与实体资产过度投资呈U型关系,即较低的金融化会抑制(缓解)实体资产过度投资(投资不足),较高的金融化会加剧实体资产投资过度(投资不足)。
本文为金融化如何“掏空”实体投资提供了微观层面不同的证据,对企业优化资产配置、治理“脱实向虚”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