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的治疗仍将面临严重的挑战。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对IBS有较好的疗效,但其耐受性限制了临床的广泛使用。西酞普兰作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一种新型抗抑郁药物,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迄今尚未见到西酞普兰治疗IBS的临床研究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中度IBS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8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IBS患者纳入这项为期8周的随机、开放、无偏性的临床研究。其中,34例患者接受西酞普兰治疗(治疗起始2周内逐渐加量为20-30mg/d),另外34例患者接受阿米替林治疗(治疗起始2周内逐渐加量为75mg/d)两组对象在基线的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信息具有可比性。在治疗4周末及观察终点进行疗效与耐受性评估,初级疗效评估方法采用0-10cm视觉模拟标尺的方法观察IBS总体症状、腹痛、腹胀和排便方式的改变,次级疗效采用SF-36健康评估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的变化。焦虑抑郁症状评估采用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不良事件评估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米替林组与西酞普兰组比较脱落率显著提高,在治疗4周末分别为26.5%和5.9%,治疗8周末分别为35.3%和11.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米替林的不良反应比如便秘显著高于西酞普兰(P<0.05)。在治疗4周末,西酞普兰组在IBS整体症状、腹痛、腹胀方面分别下降了(2.6±1.1)cm、(2.7±1.3)cm、(1.1±0.8)cm,而阿米替林组相应地下降了(1.5±0.5)cm、(1.1±0.4)cm、(0.2±0.1)cm;在治疗终点,西酞普兰治疗组在IBS整体症状、腹痛、腹胀方面分别下降了(4.4±2.1)cm、(4.6±2.6)cm、(2.2±1.4)cm,而阿米替林组相应地下降了(2.3±1.6)cm、(2.5±1.3)cm、(0.4±0.2)cm。同时点两组间比较,差异达到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虽然阿米替林显著改善IBS患者躯体疼痛(bodily pain, BP),但西酞普兰治疗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的维度更广,除BP外,还包括了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 SF)、情感职能(role limitations-emotional, RE)、生理职能(role limitations-physical, RP)、总体健康(general health, GH)和活力(vitality, VT).观察终点两组间比较,西酞普兰在改善BP及RE方面显著高于阿米替林,差异达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IBS症状改善程度与SF-36评分改善程度具极强的相关性,而抑郁症状评分改变仅与BP(β=0.55,P<0.05)及VT(户0.87,P<0.01)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西酞普兰治疗IBS患者在疗效与耐受性方面均优于阿米替林,其作用机制不依赖于改善焦虑抑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