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microRNA143/145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mw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冠状动脉内斑块不稳定破裂后,引起血小板的粘附、聚集、活化而继发血栓的形成,最终导致病变血管出现不同程度阻塞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的发病机制。脂类代谢异常、血小板的活化、激发炎症反应是AC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节通路,其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在斑块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microRNA(miRNA)是非编码小RNA中的一种,长度大约为21-23nt的单链小RNA,其不翻译为蛋白质,主要通过与靶目标基因mRNA分子结合,在转录后水平广泛调控着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从而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目前己发现多种microRNA参与了心血管类疾病、肿瘤及某些代谢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部分miRNAs在心血管类疾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多种MicroRNAs参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斑块形成过程中表型的转化。其中microRNA143及microRNA145被大量研究证实能够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由未分化表型向分化表型转化,在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调控作用。本研究拟通过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浆中microRNA143/145含量变化,探讨其在ACS诊断中可能的作用。血浆中的microRNA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学标志物,对ACS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并且,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进展发现,microRNA不仅能够作为生物标记物,还能够治疗靶点运用于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故microRNA143及microRNA145也有望成为ACS的诊断及治疗新靶点。  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于海慈医院以及青岛市市立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的患者45例,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结果分为:冠脉造影或冠脉CTA示正常组(对照组)患者15例。ACS组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患者1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实验组(ACS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microRNA143及microRNA145的含量,对正常对照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正常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进行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并对入组人群的性别、年龄、甘油三酯、糖尿病史、胆固醇、高血压史、低密度脂蛋白、吸烟史、高密度脂蛋白等一般情况比较有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①正常对照组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浆microRNA143及microRNA145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对照组较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microRNA143及microRNA145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MI组血浆microRNA143及microRNA145含量相较U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甘油三酯、糖尿病史、胆固醇、高血压史、低密度脂蛋白、吸烟史、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CS患者血浆microRNA143及microRNA145含量较正常组降低,提示其在ACS的发生及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望能够成为ACS新的诊断的标志物以及治疗的新靶点。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