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起,翻译研究出现权力转向。在翻译与权力成为热点话题的背景下,本文以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框架,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探索海观译《老人与海》在1949至1965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翻译状况。1949至1965年这一时期称作建国十七年,这一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一个高峰,翻译家辈出,但朱海观作为建国十七年这一历史时期的译者,却鲜为人知。作为海明威《老人与海》在大陆公认的首位译者,海观的译文里里外外无疑充斥着那段特殊时期的浓烈味道,但纵观中国国内文学界,对海观的研究寥寥可数。权力作为一个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巨大网络,时时处处影响着翻译活动。从翻译选材,到译者的管理,再到译文的出版与接受,或者从翻译的过程包括翻译的策略方法的选择以及词汇的运用,多多少少都体现了权力的操控。也就是说,翻译的每个步骤,从内部到外部,几乎都受到权力的控制与制约。但是,国内关于权利话语理论的研究并不十分成熟,从权力话语理论分析文本的案例也不多见,而从权力话语理论分析海观的《老人与海》译文的更是没有。因此,本文试图基于整个翻译过程中的每个因素,即从翻译活动开始的第一步到其顺利完成并产生后续影响,将翻译步骤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并对海观版的《老人与海》进行权力话语理论视角下的分析。其中,外部层面选取翻译的选材,对译者的管理,以及译文的出版与接受情况等因素。而内部层面则包括译文使用的策略方法,以及最能体现文化差异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等。本文以描述性研究为主要指导方法,在客观地详细论述了建国十七年间海观译《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状况后,将权力话语理论运用到其中,体现出权力这一强大而不可抵抗的力量对每个翻译步骤的操控,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还原海观版《老人与海》的历史语境。总而言之,本文在权力话语理论视角下,通过对海观的译文进行历史性分析,旨在揭示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可以服务于文学翻译研究,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