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探索如何构建良好健康的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关键命题。长期以来以GDP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导致我国城乡差距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由城乡发展失调而造成的诸多问题也更显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成为阻碍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探索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对其演变过程与现状进行评价与分析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模型,在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进行辨析与界定,尝试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县域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演化过程进行测度与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由城乡整体发展水平、城乡等值化水平和城乡差距缩小水平3个准则层共计15个基础指标构成。论文以2000、2005、2010、2015年四个年份为研究时间节点,采用GIS空间表达和统计学方法对江苏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布局与演化进行定量分析和空间可视化,总结其演变的时空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城乡融合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相对较高阶段的一种城乡关系状态,它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伴随着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等值化、城乡之间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的“不同类但等值”。(2)总体来看,2000年到2015年,江苏省的城乡融合发展程度有所提升,且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在缩小。根据城乡融合发展指数数值大小将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类型划分为高度融合型、较高融合型、中度融合型和低度融合型4类,其数量比由2000年的6、8、13、14转变为2015年的8、14、12、7。高度融合型和低度融合型分别集中于苏南和苏北,较高融合型则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均有分布,中度融合型亦分散分布于苏北和苏中地区。各县(市)的城乡融合发展类型并非单向不可逆的线性转变,而是呈现出波动演替状态,但总体趋向是从较低级发展类型向较高级转化。苏北和苏中的城乡融合增长率显著高于苏南,这反映了省内三大区域在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上虽有差距,但苏北和苏中的部分县(市)已表现出追赶之势。(3)城乡整体发展水平层的经济、社会因子和城乡等值化水平层的基础设施建设因子一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看,城乡整体发展水平的系数在历年均排第1,是对城乡融合发展程度影响最大的准则层,但这种主导地位在下降,有被城乡等值水平层所取代的趋势。(4)针对四类城乡融合发展类型区分别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低度融合型区域最主要的短板是区域城乡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因此需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积极引进相关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实力;中度融合区需整合区域内的优势生态资源,落实对乡村地区的生态补助;较高融合型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已较高,应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高度融合型区域的关键问题是城市高度集聚的人口与资源进展之间的矛盾,这类地区应在维持经济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将广大农村地区和农产品纳入“互联网+”体系,建设智慧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