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晚期糖尿病肾病可以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由于多数患者早期甚至中期无任何临床表现,常使得病情不能及时被发现,而当出现大量蛋白尿时,肾功能损害已无法逆转,因此失去了早期治疗和可能恢复的机会。寻找早期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手段,成为了中西医相关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研究认为一定范围内的胆红素是内源性强氧化剂,是糖尿病肾病的保护性因子,对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下的热点,而探索胆红素等临床指标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使我们能够参考临床检测指标的结果辅助中医辨证,不但可以使中医辨证更加客观,而且有助于评价中医辨治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研究目的:通过比较2型糖尿病非DN组、DNⅢ期组、DNⅣ期组的一般病情资料、血清胆红素等指标以及中医证候的差异,寻找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点,并且探寻中医证候与血清胆红素等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找寻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客观依据,从而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一些思路。研究方法:收集8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不同,分成2型糖尿病非DN组、DNⅢ期组和DNⅣ期组,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刻下症和舌脉等四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病情资料、血清胆红素等指标的差异和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索中医证候与血清胆红素等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8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60-74岁年龄段的年轻老年人占41.18%,所占比例最大,男:女比例为1.3:1,女性患病率比男性低。(2)各组间比较:DNⅣ期、DNⅣ期组血压高于非DN组,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O、TG、LDL-C比较,DNⅢ期组高于非DN组,DNⅣ期组高于DNⅢ期组,其中DNⅣ期组CHO显著高于非DN组(p<0.01),DNⅣ期组LDL-C高于非DN组(p<0.05);各组血肌酐、尿素氮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Ⅳ期组血肌酐显著高于DNⅢ期组和非DN组(P<0.01),DNⅣ期组尿素氮显著高于非DN组(P<0.01);各组胆红素比较,DNIV期组(DNⅢ期组<非DN组,其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IV期组总胆红素低于DNⅢ期组(P<0.05),DNⅣ期组间接胆红素低于非DN组(P<0.05)、显著低于DNⅢ期组(P<0.01)(3)以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为因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舒张压、总胆红素进入方程,舒张压与UAER呈正相关,总胆红素与UAER呈负相关。(4)中医证候研究:气阴两虚证和瘀证分别是本虚证和标实证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在DNⅢ期组的发生频率高于DNⅣ期组,脾肾亏虚证、阴阳两虚证在DNⅣ期组的发生频率高于DNⅢ期组;本虚证中阴阳两虚证糖尿病病程最长,依次高于肝肾阴虚证、脾肾亏虚证和气阴两虚证;标实证中痰证糖尿病病程最长,依次高于瘀证、气滞证和湿证。(5)中医证候与检测指标:气滞证的空腹血糖高于瘀证、湿证和痰证(p<0.05),气滞证的糖化血红蛋白高于其他三个标实证,同瘀证、湿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证的血肌酐、尿素氮依次高于脾肾亏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血肌酐与肝肾阴虚证的差异显著(p<0.01)痰证的甘油三酯显著高于非痰证组(P<0.01)。气阴两虚证的直接胆红素高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亏虚证(P<0.01,P<0.05),气滞证总胆红素高于其他三个标实证,与瘀证、痰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亏虚证,气滞证>湿证>瘀证>痰证。研究结论:(1)2型糖尿病肾病多见于老年人,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2)DN患者收缩压、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糖尿病非DN患者高,DN患者多伴有血压升高、脂代谢紊乱,且随病情发展而加重。(3)胆红素水平随DN病情进展而下降,总胆红素水平降低可能是DN的危险因素;舒张压升高是DN的危险因素。(4)2型糖尿病肾病本虚证以气阴两虚证最常见,标实证以瘀证最常见;疾病在本虚上可能由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亏虚→阴阳两虚的方向发展;痰证、瘀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时间较早,存在时间较长,可能贯穿疾病始终。(5)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气滞证;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提示DN中医证候向阴阳两虚方向发展,治疗上应注重调补阴阳;甘油三脂升高可作为痰证的辨证参考依据;血清胆红素的变化趋势无论对于中医虚证还是实证的演变趋势均有一定的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