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的藏语风格独特,特点鲜明,具有与其它藏区藏语迥异的语言特征,而且其内部分支较多,次方言发达。由于当地藏语中仍保留着许多吐蕃时期的语言痕迹,所以它在藏学与敦煌学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活化石性作用。另外,迄今为止,对该地区藏语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一些国内外的语言学家虽写过一些关于卓尼藏语方面的论著(据悉一些日本藏学家开始涉猎此领域),但都没能深入,因此深入、专门地研究该语言对进一步研究藏语言意义重大。本人选择该题,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对该语言的研究对本民族历史、语言具有较强的微观研究价值。通过研究至今仍然保留在当地藏语中的古藏语特征,试图追溯古藏语的原始风貌,以资破解古典藏文资料乃至与其相关的藏学疑问。通过对该语言的研究,力求为形成藏语普通话,从语料比较中寻找语言的演变规律并以此提供便利。本论文首先从“卓尼”一名入手,简要介绍卓尼历史、地理及现状。其次概述了藏语卓尼话的概况,并细述该藏语内部分支情况。本文采用历史方言学、描写语言学、藏族传统语法理论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将藏语卓尼话的内部分支划为四块:即现卓尼县藏语洮河西北部话、以现卓尼县柳林镇沙盖足村藏语为代表的洮河沿岸话、以现卓尼县藏巴哇乡藏语为代表的洮河东部话及以现卓尼县尼巴乡藏语为代表的洮河南部话。通过对以现卓尼县柳林镇沙盖足村藏语为代表的洮河沿岸话、以现卓尼县藏巴哇乡藏语为代表的洮河东部话及以现卓尼县尼巴乡藏语为代表的洮河南部话的语音特点的分析研究,试图构出以上诸藏语的语音音系表,进而摸清各自藏语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来龙去脉。文章采用共时语言学研究法和历时语言学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藏语卓尼话的语音研究,逐步做出了该藏语与康区藏语巴塘话、该藏语与后藏藏语日喀则话的比较,并在罗列并研究一些相关权威资料和大量语料实例,得出该藏语从语音和历史事实上和藏语康藏方言有渊源关系,而更与康区藏语巴塘、德格一带语音接近的较为合理之结论。最后,正如所谓语言是最为可靠的考古资料的论断,笔者又以《唐蕃会盟碑》上的藏汉对照碑文、确凿的文史原稿以及流传于当地民间的口碑资料等为依据,试着对一部分卓尼先民是约在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东迁于此地的随军蕃民的历史记载予以证明。通过这些佐证,文章大胆推断:吐蕃王朝崩溃瓦解之后,随着卓尼土司制度的形成,使当地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继承发展,都有了可靠的社会基础。故,如今的该藏语除了自身的显著特色之外,仍保有藏语康藏话语音且更接近于康区藏语巴塘话的语音特点。本论文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卓尼介绍。第二章为藏语卓尼话概述。第三章对文章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以现卓尼县柳林镇沙盖足村藏语为代表的洮河沿岸话、以现卓尼县藏巴哇乡藏语为代表的洮河东部话及以现卓尼县尼巴乡藏语为代表的洮河南部话中的语音和语法进行分析、归纳。第四章着重探讨了卓尼县藏语沙盖足村话中藏语辅音声母(?)(ca)=[t(?)a53](?)(cha)=[t(?)ha53](?)(ja)=[d(?)a13](?)(nya)=[na13]或[(?)a13](?)(za)=[(?)a13](?)(sha)=[(?)ha53]的现象和《唐蕃会盟碑》上的相关藏汉对照中,一些辅音声母运用规律的相似性。之后,分别考察了该藏语与康区藏语巴塘话、该藏语与后藏藏语日喀则话在彼此语音上的诸多特点,阐明其中语音间的亲疏关系。另外,文章附有现在的藏语卓尼话中抽出的约一千五百个较为准确的基本词汇的发音记音,以备后来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