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绿道的兴起与发展,绿道网络的规划逐渐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多功能进行转变。多目标复合型绿道规划方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合理规划绿道的线路使其能够使其在各个功能等方面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从市域绿道的发展诉求来看,一方面,城市内森林面积锐减、自然资源逐步消耗、生物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等生态问题限制着城市可持续发展。而目前绿道选线在生态层面的考虑大多停留在景观空间格局层面,国内绿道选线的评价因子多从人的身心需求和行为活动方式出发,在方法的构建与实际的应用上简化了绿道的生态初衷,因此绿道的生态效益并未达到最大化,生态导向下的绿道选线方法亟需更新。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居民快速增长的游憩需求与市域现有游憩资源的供给之间发生失衡的现象,如何从供需的角度判断游憩型绿道的选线影响要素,统筹联系市域自然与文化游憩资源,系统性的构建游憩型绿道的选线方法,是绿道选线研究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应突破传统资源导向型的绿道选线方法,在生态与游憩的双重目标下指导市域绿道的选线,并提出应分别针对目标保护生物的生态过程以及城市居民的游憩规律,分别建立不同的选线评价指标,通过最小累积阻力的方法,计算其潜在的适宜路径;其次通过探讨生态网络系统和居民游憩系统之间的关系,建立功能空间层面的绿道耦合策略与网络结构层面的优化策略。在生态型绿道的构建方法上,引入生态学的理论与生态网络的构建方法。通过对生态型绿道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网络形态进行解读,并且通过对比生态源地的不同提取方法,构建生态型绿道选线的具体流程:(1)进行目标物种的生态过程研究,作为生态型绿道选线的研究基础与依据;(2)提取生态源地:综合对比不同的生态源地提取方法,选取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景观连接度评价的方法提取关键生态源地。(3)提取生态廊道:首先通过计算研究区的景观格局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结合目标动物生境栖息地的特征研究,构建生态廊道的阻力面评价体系。其次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初步提取源地之间的生态廊道,并通过增加生态踏脚石的方法对网络进行优化。在游憩型绿道的选线方法上,通过将游憩型廊道的选线要素梳理为游憩供给和游憩需求两大方面,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进行选线要素的梳理归纳,从而建立游憩型绿道的选线流程。通过获取不同开放平台提供的多源数据,分别从需求源地与游憩供给地的节点可达性、路径的游憩潜力和线性绿色空间的转化潜力这三个方面构建阻力面,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方法,得到游憩型绿道的初步选线。在生态与游憩绿道网络耦合的方法上,探讨生态网络系统与居民游憩系统之间的关系,其次从功能空间层面和网络结构两个层面探讨生态与游憩双重导向下的绿道网络耦合与选线方法。功能空间层面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策略:(1)面状生态基底的保护策略;(2)线性廊道功能的复合策略;(3)点状生物过境空间的耦合策略。最后,本研究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为例,将定量选线模型和耦合策略应用与实际中。最后将生态型绿道、游憩型绿道和生态-游憩复合型绿道调整不同的比例进行叠加,设置4种方案,从网络结构指数、廊道的功能、空间的均衡性与公平性以及建设成本这几各方面,评价各个方案的优劣势,并评选出理想的市域绿道选线方案和优先建设发展的选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