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距今出版已有三十余年,在路遥所有的作品中,《平凡的世界》是引起争议最大、影响也是最深远的一部,总的来看,《平凡的世界》在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两极化”接受现象。论文以时间为划分点,将这种“两极化”的接受现象按照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世纪三个时间段分别进行阐述,旨在回到这三个时间段的历史场景中,揭示《平凡的世界》在不同背景下形成不同接受情况的历史成因。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平凡的世界》问世。《平凡的世界》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遭受来自先锋文学的正面冲击,并没有得到文学界的推崇,受到冷遇;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广播剧、电视剧以及文学评奖的方式,捍卫传统现实主义写作的价值,把《平凡的世界》推到比较高的位置。在文学界受到的冷遇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热捧,构成《平凡的世界》在20世纪八十年代接受过程的“两极化”现象。20世纪九十年代以“人性”“审美”为主导的文学史叙述,“遗漏”了《平凡的世界》这部著作,使《平凡的世界》在文学史叙述中遭遇到了进一步的冷落。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兴起和文学消费的兴盛使《平凡的世界》在大众读者群体中掀起一阵热潮。从而使《平凡的世界》的接受过程中形成了文学史叙述的“冷”与大众接受的“热”的“两极化”现象。新世纪以来《平凡的世界》在文学研究领域成为文学经典,在大众接受中,《平凡的世界》的影响也逐渐得到了强化。但是,貌似趋向“统一化”的接受现象的背后,显示了《平凡的世界》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两种文学理念的分离导致了《平凡的世界》接受过程中的“两极化”现象,依然明显。《平凡的世界》接受过程中的“两极化”现象,是中国近三十多年来文学观念分化的必然现象。文学界和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的文学观念的分裂,纯文学和大众文学趣味的分离,是构成《平凡的世界》接受过程的“两极化”现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