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失眠症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比较调任通督针法和常规针法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评价两种针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和各自优势,同时观察治疗前后相关脑功能检测结果的变化,比较两种针法对失眠患者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从而对调任通督理论做初步探讨,为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治法。研究方法:1、对收集到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心肾不交44例,肝郁脾虚44例,心脾两虚32例失眠症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入调任通督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2、调任通督组重用任督脉腧穴,以通阳扶正为法;对照组采取传统镇静安神法,两组随症配穴相同,均以取脏腑背腧穴、原穴为主。隔日针刺治疗一次,每次30分钟,总疗程4周。于治疗每周后、治疗结束观察评定疗效。治疗后1个月、3个月内随访。3、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医症候积分评定、爱泼沃斯思睡量表评定,并进行组间和各证型间比较,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各睡眠因子评分、中医临床症状分值的变化。4、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清醒脑电图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检测结果的变化,讨论比较两种针法对脑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调任通督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及治愈率均有差别(P<0.025,P<0.05):调任通督组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针刺组。调任通督组在治疗一周内有27.1%的患者获得疗效,治疗两周后有效率达70%以上;对照组在一周内6.9%的患者出现疗效,两周后有效率为29.3%,两组对比有差异(P<0.01)。单个证型组间痊愈率比较有差异,各证型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心肾不交型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量表分值变化:治疗后两组的PSQI总分,Epworth评分,中医症状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调任通督组各量表评分减分值比常规针刺组更低(P<0.01)。调任通督组在治疗后,各睡眠因子和中医临床症状各项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对照组只有部分因子和症状分值在治疗后有变化。3.脑功能评定:治疗前后两组间和各证型之间清醒脑电图结果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检测结果异常率的变化均无差别(P>0.5)。治疗后,两组的P3潜伏期测定均较治疗前缩短(P<0.01,P<0.05),且调任通督组较传统针刺组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1)。对于P3波幅的改变,两组治疗前后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调任通督针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对于心肾不交型失眠症该法优势更明显。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失眠症的近期,远期疗效稳定,有临床推广价值。2.调任通督组较常规针刺组,能更全面地改善不寐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在改善入寐困难、早醒、睡眠时间短,和次日的困倦乏力、头晕头痛、健忘、烦躁易怒情绪症状等方面更有优势。3.两种针法的干预不一定能改变清醒脑电图和事件相关电位P3检测的实验室诊断结果,但都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失眠患者脑功能受损状态,且调任通督针法效果优于常规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