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概念设计理念能够有效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防止结构整体倒塌。各国抗震设计规范均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加强柱端抗弯承载能力以求实现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实现"强柱弱梁"。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震害调研资料显示,框架结构在实际地震作用中很少出现预期的"强柱弱梁"破坏形式,绝大部分结构是以柱端截面破坏为主。针对该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振动台试验的方法,从概率统计角度出发,开展了"强柱弱梁"破坏机理及实现方法研究。研究所得结果与结论可供RC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以及相关规范修订等工作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根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典型震害现象与特征,把结构梁柱节点的破坏形式归类为三大类。另外,根据梁柱节点在结构中所处位置以及构件连接形式的不同,对梁柱节点进行分类并分别对每一类节点所发生的破坏形式进行统计分析。(2)建立九个具有不同柱端极限承载弯矩放大系数代表值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并且每个模型中所有节点的控制参数一致。为考虑地震动随机性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根据地震动随机选取100条地震动记录并将其PGA分别调幅为0.2g、0.3g、0.4g三组分别对每个结构模型进行时程分析。(3)统计出每类节点在对应柱端弯矩放大系数代表值下实现"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概率并提供相应的设计参数建议值。另外,文章指出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薄弱层"破坏形式,并通过提高柱端弯矩放大系数代表值减小这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4)从构件受力层面研究节点相邻梁柱构件在考虑楼板约束以及地震动动力作用影响下的受力行为,并通过统计给出不同节点处梁柱构件屈服时刻弯矩与静力计算承载弯矩比值随着柱端弯矩放大系数的变化规律。(5)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填充墙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以及梁柱节点实现"强柱弱梁"的影响。文章给出试验结构模型的频率,振型,以及两模型位移比值等参数随着加载地震动幅值变化的规律曲线,并结合试验现象研究填充墙自身刚度及其在结构中的分布形式在结构中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