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儿外感发热,一般将其归于现代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范畴,是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常见的致病原大多为病毒,其次为细菌、支原体,真菌感染较为少见,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易发病,临床以发热主要表现,并伴有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及咳嗽症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程短的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证型以风寒、风热证多见,全身症状或轻或重,需要及早治疗,否则易出现高热惊厥、抽搐、肺炎等并发症。西医治疗本病则以对症治疗、抗病毒、抗感染治疗为主,但存在体温反复、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不良反应多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在改善伴随症状、缩短发热时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根据导师在临床中治疗本病的经验,以上感2号为基础方通过辨证加减化裁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观察上感2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该论文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文献综述:分别从中西医两方面进行论述小儿外感发热的研究概况。临床研究: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以上感2号为基础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辨证思路及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对本病的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案。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患儿,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以上感2号为基础方进行随症加减治疗,水煎服或颗粒冲服,剂量根据患儿年龄酌情增减,每日2~4次口服,记录其在用药前后体温变化情况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变,对疗效予以评价。上感2号方组成:金银花、连翘、黄芩、炒苦杏仁各10g、桔梗6g、生石膏25g、知母10g、玄参10g、薄荷6g、竹茹6g、焦神曲、浙贝母、北柴胡、白芍各10g、生甘草6g。采用自拟的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临床疗效观察表,对初诊、复诊或电话随访资料进行收集、记录、整理,并通过观察表中的数据统计治疗前后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观察以上感2号为基础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的退热效果及中医证候改变情况,并分析总结上感2号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通过对50例病例进行临床观察,按照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5例,占总例数10%:显效31例,占总例数62%;有效12例,占总例数24%;无效2例,占总例数4%,总有效率为96%;并且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通过统计分析提示:治疗后患儿的恶风、鼻塞、流涕、咽红、咳嗽、咳痰、倦怠、大便干等相关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退热效果显著,且退热后未再反复发热,证明上感2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疗效确切。结论:上感2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能有效退热,改善患儿伴随症状,临床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的有效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