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外汉学家巫鸿在美术史的“空间转向”潮流中看到了空间方法分析中国艺术史的潜能,在对中国美术史个案研究的总结基础上,关注空间在“图像分析”、“物件的视觉与意义分析”、“复杂的综合艺术体分析”中的用途,以期将“空间”概念在美术史研究中的地位提升到“图像”和“形式”的层次上来。他通过强调“空间”来开拓一种新的解释框架,目的主要是在反思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发掘空间概念在艺术分析中的方法论上的潜能。巫鸿的空间研究方法是富于创见的,笔者将论文分为五个章节,在个案研究基础上形成关于巫鸿中国艺术史论中“空间”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对其“空间”的方法论进行评述并探讨其可适用性。第一章,巫鸿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空间视角选择。近二三十年间,美术史研究由线性美术史向重构具体历史情境的空间性美术史移动,巫鸿在这种学术环境中产生把空间作为切入点并将其上升到方法论层次研究中国艺术史的想法。在西方,其他海外汉学家艺术史研究虽具有多重视角,但在巫鸿之前并未把空间上升到方法论层次研究中国艺术史;在中国,涉及到空间概念的古代艺术种类不少,例如中国古代绘画的“经营位置”和书法的“结体”和“章法”,但是都未形成系统的空间方法论。虽然巫鸿著作或多或少都有涉及到“空间”的相关概念,但是直到2018年《“空间”的美术史》将“空间”作为研究中国艺术史的方法进行专门探讨。因此巫鸿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空间视角选择是具有前瞻性的。第二章,图像空间。这一章主要涉及到的是巫鸿在图像层次,即二维平面的空间分析。结合巫鸿早期著作《重屏》,探讨了屏风在绘画空间中的功能和意义。巫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打破屏风作为实物与图像的界限,确立了“内”“外”相结合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框架,这是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的创新。另外,巫鸿运用西方的空间分析法分析中国的实际作品,探索出适用于分析中国画像艺术的非线性透视的空间研究方法,这种从“视觉空间”的角度提炼出来的空间研究方法对研究中国画像艺术有着更科学和更本土化的见解。最后,巫鸿图像学中的空间界阈具有象征性意义,这其中的空间分析法能够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辨别文本对图像阐述的真伪性,使得空间在图像上的应用更加广泛。第三章,器物空间。这一章巫鸿把着眼点从二维平面的图像扩大到了三维立体的器物。在这个层面上的空间开始和建筑及人发生关系,探索分析了容器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空间关系所呈现的表达效果与承载的文化内涵。又以铜镜、座椅等特殊物件为例,分析了特定空间中物性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此种关系的呈现方式。在对器物空间的探讨中,巫鸿有时是根据以往研究经验得出的结论,并没有将器物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次进行探讨。第四章,总体空间。这一章巫鸿把着眼点扩大到了四维时间性空间层面。在“总体空间”的概念中,巫鸿强调“原境”的重要性。以墓葬艺术和敦煌艺术为例,巫鸿的“总体空间”理论看到了空间在物质层面和人的意识层面的潜力,他的空间研究方法强调对跨学科知识的重视,注重在整体环境下进行研究,对比图形空间和器物空间的方法研究,巫鸿的总体空间理论相对更系统成熟。但是空间概念本身的宽泛性也导致其方法论把握程度的困难。第五章,走向空间方法的艺术史研究。巫鸿的空间方法论是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渐进式总结,适用于不同层面的空间分析。本章主要就巫鸿空间方法论的适用性进行探讨,以女性题材绘画中的空间层次分析作为讨论重点,尝试发现其在更多领域的艺术研究可能性。不可否认的是,巫鸿对空间方法论的探索是中国艺术史富于创见的探索旅程。综上所述,巫鸿中国艺术史论的空间方法是近年来美术史研究的新方式,其创新性可见一斑,但也存在新方法的不完善之处。这有待于研究者们继续不断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