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预防提供决策支持。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确诊直肠腺癌或癌前病变并行直肠前切除(Dixon术式)手术病人临床资料,将病人分为吻合口瘘组与非吻合口瘘组,回顾性研究分析可能导致吻合口瘘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主要发病症状、腹痛/胀、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CEA水平、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吻合口水平、手术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吻合器类别、开腹与腔镜、术后3天内最高体温、术后3天内骶前引流总量、肿瘤分期、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器官转移、术后静脉维生素C应用等。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χ2检验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研究总共收集365例行直肠前切除手术病人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吻合口瘘者34例,发生率为9.32%,平均发病时间为术后6天。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35 g/L、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9c m、吻合口水平<7c m、术前肿瘤器官转移、手术时间≥3.5 h及术后3天骶前引流总量>200ml为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3天内最高体温≥37.4℃为临床上吻合口瘘发生早期诊断指标。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与发病症状、腹痛/胀、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血红蛋白水平、CEA水平、手术者、术中出血量、吻合器品牌、开腹与腔镜、肿瘤分期、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术后静脉维生素C应用等无明显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血清白蛋白<35 g/L(P=0.039)及术前存在肿瘤器官转移(P=0.001)为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9cm(P<0.001)为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独立保护因素;术后3天内最高体温≥37.4℃(P=0.001)与吻合口瘘的发生关系密切,是吻合口瘘的早期有效诊断指标。 结论: 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与多种相关因素有关,包括血清白蛋白水平(<35g/L)、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9c m)、吻合口水平(<7 c m)、术前肿瘤器官转移、手术时间(≥3.5h)、术后3天内骶前引流总量(>200 ml)及术后3天内最高体温(≥37.4℃);其中低白蛋白血症(<35 g/L)、术前存在肿瘤器官转移及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9c m)为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独立危险因素;术后3天内最高体温(≥37.4℃)是吻合口瘘的早期有效诊断指标。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术前应充分评估,术中应谨慎操作,术后严密观察,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预防及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提高手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