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并初步分析PTA术后AVF再狭窄的相关原因及适宜的干预方式。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并因AVF狭窄而行PTA术的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50例。对比超声引导下PTA术前与术后狭窄处内径、肱动脉血流量、临床透析血流量的变化,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并随访观察50例患者分别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后内瘘使用情况,是否需要干预,得出PTA术后各时间点通畅率。记录AVF失功原因、再狭窄的部位、患者年龄及相关病史等。结果:50例患者PTA术前、术后狭窄处内径分别为(1.46±0.28)mm、(2.86±0.33)m,肱动脉血流量分别为(259.74±132.21)ml/min、(677.06±152.67)ml/min,临床透析血流量分别为(185.64±10.73)ml/min、(207.40±9.65)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分别为100%、96%,术中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血肿形成(4例,8%)、血栓形成(2例,4%)、夹层(2例,4%)、假性动脉瘤(1例,2%)。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后内瘘通畅率分别为100%、96%、90%、80%,AVF失功原因主要为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包括单纯血管狭窄者为6例,血栓形成者为3例,血管受压者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狭窄是一种微创、重复性好、感染风险低、内瘘术后即可使用的优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并推广。术后再狭窄者其主要原因表现为内膜增生、高龄、血管钙化、血管受压,对于此类病人,尤其是术后短期内再狭窄者或许需要更充分的规划,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式。以期达到更好的远期疗效及减低患者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