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地区成年偏头痛并发抑郁/焦虑障碍危险因素分析及脑白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d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调查了中国南方地区门诊成年偏头痛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探讨了偏头痛患者并发抑郁/焦虑障碍的状况,并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偏头痛患者并发抑郁/焦虑障碍的神经解剖学机制。 第一部分中国南方地区门诊成年偏头痛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目的:探讨中国南方地区门诊成年偏头痛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在头痛间歇期对268例于2007年11月1日至2008年10月31日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头痛专科连续就诊的中国南方地区成年偏头痛患者进行面对面头痛问卷调查。 结果: 1.中国南方地区成年偏头痛患者中,以女性、中青年、单独居住者、中等及高等学历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商业服务人员、中低等收入者所占比例较高,有偏头痛或头痛家族史者占25.4%,64.6%的患者有长期服用止痛药物史,5.6%的患者有正规预防性用药史。 2.首次头痛年龄为4~62岁,首次发病高峰年龄为11~30岁;病程为1~60年;过去一年及过去六个月头痛发作频率均为1~30次/月,以1~5次/月者占多数;头痛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占94.4%;失眠、精神紧张、疲劳为偏头痛患者头痛加重或诱发的主要因素,分别占23.2%、19.1%、14.9%;在7例患者中,使用电脑亦成为其偏头痛加重或诱发的因素。 3.诊断分为无先兆性偏头痛、先兆性偏头痛及慢性偏头痛三种类型,分别占76.9%、12.7%及10.4%。 4.偏头痛患者在疾病早期及就诊前,其头痛高峰时疼痛部位均以颞部、额部为主,但就诊前头痛高峰时疼痛部位为全头者明显增多,占16.0%;头痛高峰时疼痛侧别均以单侧及双侧为主,就诊前与疾病早期相比,双侧及扩散者明显增加,而单侧者明显减少。就诊前,头痛起始部位常见于颞部、额部,其次为眶部,全头少见。头痛起始侧别以单侧最多,双侧次之,扩散较少;头痛高峰时疼痛侧别以双侧最多,单侧次之,扩散列第三位。头痛起始侧别位于单侧及偏侧者占79.8%,而到了高峰时占36.6%。 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中国南方汉族门诊成年偏头痛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点的较详细资料,与国内外报道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别之处。有必要按照国际头痛学会颁布的新的偏头痛分类与诊断标准在我国开展多地区、多民族偏头痛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偏头痛流行病学特点整体状况。 第二部分中国南方地区成年偏头痛并发抑郁/焦虑障碍的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调查中国南方地区成年偏头痛患者并发抑郁/焦虑障碍的状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危险因素。 方法:在头痛间歇期对2007年11月1日至2008年10月31日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头痛专科连续就诊的偏头痛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HAMD评定中,≥17分者为并发抑郁障碍,<17分者无抑郁障碍;HAMA评定中≥14分者为并发焦虑障碍,<14分者无焦虑障碍。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1.偏头痛患者中并发抑郁/焦虑障碍者占18.3%。偏头痛患者各不同因素抑郁/焦虑障碍患病率中以以下情况为最高:女性(19.1%)、56~65岁年龄段、丧偶者(70.0%)、养老院居住者(50.0%)、文盲者(75.0%)、离/退休者及无业者(38.5%)、家庭人均收入500~1000元/月者(38.1%)、10岁之内首次偏头痛发作者(71.4%)、过去一年头痛发作频率为21~30次/月者(75.0%)、过去六个月头痛发作频率为21~30次/月者(83.3%)、病程>40年者(100.0%)、长期服用止痛药物者(25.4%)、未正规预防性用药者(18.6%)、有偏头痛或头痛家族史者(20.6%)、NRS评分为10分者(50.0%)、诊断为慢性偏头痛者(50.0%)、早期头痛高峰时疼痛部位为全头者(54.5%)、早期头痛高峰时疼痛侧别为扩散者(54.5%)、就诊前头痛疼痛起始部位为枕部者(26.7%)、就诊前头痛疼痛起始侧别为双侧者(34.2%)、就诊前头痛高峰时疼痛部位为全头者(32.6%)以及就诊前头痛高峰时疼痛侧别为扩散者(31.8%)。 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orward:LR法)显示,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有过去六个月月均头痛次数(OR=1.918,95%CI=1.390-2.646)、早期疼痛侧别(OR=1.526,95%CI=1.045-2.613)、NRS评分(OR=1.470,95%CI=1.090-1.983)以及病程(OR=1.155,95%CI=1.084-1.230),早期疼痛侧别中的双侧(OR=6.285.95%CI=1.646-23.999)及扩散(OR=12.116,95%CI=1.772-82.848)2个亚变量也进入了回归模型。 结论:中国南方地区汉族成年偏头痛患者中并发抑郁/焦虑障碍者占18.3%。过去六个月头痛发作频率、头痛严重程度、早期疼痛侧别(双侧、扩散)以及病程是偏头痛患者并发抑郁/焦虑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三部分成年偏头痛并发抑郁/焦虑障碍患者脑白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探讨成年偏头痛患者并发抑郁/焦虑障碍的神经解剖学机制。 方法:选择2007年11月1日至2008年10月31日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头痛专科就诊的成年单纯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单纯无先兆性偏头痛组)、成年无先兆性偏头痛并抑郁/焦虑障碍患者(无先兆性偏头痛并抑郁/焦虑障碍组)及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12例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分别于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以及双侧额叶白质最厚的部位设置感兴趣区,测取部分各项异性值(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 结果: 1.对照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右侧额叶白质及左侧额叶白质FA值分别为0.80±0.03、0.81±0.02、0.82±0.03、0.67±0.02及0.67±0.01;单纯无先兆性偏头痛组以上各部位的FA值分别为0.78±0.02、0.77±0.01、0.80±0.02、0.67±0.01及0.67±0.02;无先兆性偏头痛并抑郁/焦虑障碍组以上各部位的FA值分别为0.71±0.02、0.71±0.02、0.77±0.02、0.66±0.02及0.64±0.02。单纯无先兆性偏头痛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FA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先兆性偏头痛并抑郁/焦虑障碍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及左侧额叶白质FA值均明显低于单纯无先兆性偏头痛组(P<0.01)及对照组(P<0.01)。 2.对照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右侧额叶白质及左侧额叶白质ADC值(×10-3m㎡/s)分别为0.73±0.02、0.72±0.01、0.75±0.01、0.65±0.02、0.65±0.01;单纯无先兆性偏头痛组以上各部位的ADC值分别为0.72±0.02、0.73±0.02、0.75±0.01、0.64±0.01、0.64±0.01;无先兆性偏头痛并抑郁/焦虑障碍组以上各部位的ADC值分别为0.72±0.01、0.71±0.02、0.74±0.01、0.66±0.02、0.65±0.02。三组各部位脑白质ADC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相关性分析表明,病程与胼胝体膝部及左侧额叶白质的FA值之间、头痛频率与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双侧额叶白质的FA值之间呈明显负相关(P<0.05),并且各部位FA值与HAMA、HAMD之间亦均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 结论:偏头痛患者的胼胝体、偏头痛并发抑郁/焦虑障碍患者的胼胝体及额叶白质存在神经纤维束结构完整性的破坏。这种神经纤维束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可能是偏头痛患者并发抑郁/焦虑障碍的神经解剖学基础。这需要动物实验及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第四部分继发性头痛: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目的:研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评价PACNS的诊断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PACNS患者(4例拟诊,4例确诊)的临床资料。 结果:8例PACNS患者,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32岁;病程平均11个月。首发症状:头痛5例、肢体无力2例、言语不清1例。主要临床表现:8例患者均有头痛,其中5例伴肢体无力麻木,2例伴言语障碍,1例伴癫痫样发作。7例呈缓慢进展病程,1例呈复发、缓解、缓慢进展病程。8例磁共振成像(MRI)均有异常,其中单侧病灶6例,双侧病灶2例;病灶位于脑叶7例,病灶边缘欠清晰、不规则或非典型楔形,同时累及皮质和皮质下,1例病灶位于左额顶部扣带回区,呈大片长条形,病变区外缘呈尖角或指状;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7例沿脑沟脑回强化,1例呈“肿块样”成堆不规则线条状强化;5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病灶在DWI相呈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相为低信号;8例患者均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表现为血管僵硬,血管边缘毛糙不清,管壁欠光滑,节段性狭窄、扩张,末段分支减少;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见脑内动脉中末端呈节段性狭窄、扩张、分支减少。4例行脑组织活检,病理结果示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炎。5例行糖皮质激素、3例行环磷酰胺治疗,均预后良好。 结论:PACNS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样,MRI、MRA和DSA对诊断帮助较大,确诊仍需脑活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