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1950年代形成以来,已历经了几十年的过程,虽然其间经历了时代思潮的变化、历史潮流的转换、学术思想的起伏衍替,由冷战过渡到到后冷战时期、由追求现代性到后现代主义盛行,然而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时代境况和思想环境中,欧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直保持了不断开拓、时时更新、积极创造的充满活力的势头。几十年来,理论背景不同、学术立场各异的学者们依据自己的思想方式、价值取向和学术个性,发展出形态丰富、内涵深刻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叙述。新颖的理论观点、独特的学术思路、开阔的研究境界,这些都使得欧美的现代文学研究呈现出丰富复杂的向度,从强调“纯文学”的非历史化内涵、秉承着英美人文主义大传统的英美文化的主流向度,到取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革命历史实践为研究重点的革命化的左翼向度;从渗透着欧洲中心论的欧美传统观念,到后殖民主义思潮、及“以中国为中心”的理论诉求;从以台湾为背景、恪守西方价值观、带有新保守主义色彩的文学史观,到以大陆为背景、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充分显示自身思想特色的研究向度,这些指向各异、内涵不同的学术向度各自充分发展、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的论述、构成关于历史的互为依据、互相指斥、又互相拆解的“众声喧哗”般的对话情境,共同构成了维度开阔的话语空间。在这个话语空间之中,各种不同学术向度的观点互相争鸣、精彩对话、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充满思想和学术“张力”的场域。正是这种研究格局中内蕴丰富的“向度和张力”成为欧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也是欧美学界数十年来学术更新和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源头,这使得这些欧美学者本身的精神世界和学术格局中充满了有机的弹力,使得他们的研究能够在一种思想和理论比较丰盈的内在精神环境中展开,能够锻炼出比较锐利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能够形成比较开阔充实的研究格局和探索思路。欧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其间思潮叠涌、流派纷呈、成果斐然,本文希望能以有限的篇幅对之做一个比较清晰连贯的梳理。近年来,欧美的现代文学研究被大量翻译和介绍到国内,对大陆学界固有的型构和视域形成一波波的冲击,连续形成爆炸性的学术热点和刺激性的思想聚焦,许多欧美学者的理论已为大陆学者们耳熟能详,例如夏志清的“感时忧国”论、李欧梵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追寻、王德威的“晚清现代性”论述、刘禾的“被译介的现代性”等等,这些理论业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并在不同的层面上持续地引起回响。但与此同时,国内对欧美的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状况进行梳理和辨析的工作仍相当欠缺,本文就希望能在这方面弥补目前学界的一个空缺,通过对欧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总体状况和内在脉络的梳通和整理,勾勒出欧美学术界发展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面貌,并且通过对学术思想脉络的把握,充分呈现出欧美学界研究的丰富向度及其内蕴的学术张力。本文不仅希望对欧美学界的发展脉络的总体状况和欧美重要学者的学术成就进行深入细致的辨析整理,还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揭示出欧美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因,充分展现在理论形态之中所包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立场、审美意识等深层的富有个体特征的精神因素。从这种内在的精神层面上来,充分诠释欧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丰富复杂、异彩纷呈的外部形态,达到对其价值内核与学术精神真正的理解和把握。本文在绪论外共分六章,分别对欧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欧美重要学者的思想意识、文学观念和学术成就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绪论中,对欧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经历的主要阶段、发展的脉络做了概要的介绍,主要梳理了欧美学界内蕴的几种不同的学术向度,呈现了理论背景、价值取向、学术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对欧美学者们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叙述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价值态度和理解方式。第一章论述的是东欧与苏联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苏联和东欧学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下,呈现出强烈的左翼的思想特征,苏东学者站在唯物史观和革命化的社会观点之上,强调以“科学”、“客观”的历史观点来看待中国现代文学,往往较为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以同情和赞许的态度来看待中国现代具有战斗性的左翼文学。其中普实克、高利克等优秀学者在比较固化的文学观念中寻求某种较具个性色彩的独立观点,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二章论述的是西方(西欧和北美)学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兴起和演变的过程,西方学界在发展中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学界出现了一股作家本体研究的热潮,当时西方学界出现了一系列以作家为重点的专论,对中国现代文学中众多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创作等作了扎实深入的研究,初次在西方学界形成了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潮流,在相当宽广的层面上把中国现代作家群推到世界面前,为今后的多向度的研究奠下了学术基础。自80年代以后,更多的学者取新的研究方式,从文类、现象、运动的角度对现代中国文学进行研究,在其研究中纷纷采取具有跨越性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采取富有纵深感的透视。进入九十年代,“理论热”更成为西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大特征,学者们积极吸纳在人文领域流行的各种文学批评方法,是研究呈现出更加复杂纷纭的向度。同时,80年代后赴美的一批大陆学者构成了西方学界新的生力军,他们擅于将49年后大陆社会的记忆和体验与西方理论迅速结合,构成自己的问题意识、展示新的研究兴趣,因而自具一种新的意义。第三章着重介绍的是两位在西方学界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要学者——夏济安和夏志清兄弟。夏氏兄弟在研究中显示了自己鲜明的学术个性,夏济安以“同情的批评”的态度来研究中国现代左翼阵营中几十年来的文化与政治形态,以富有批判意识的眼光深入革命神话的内部,对左翼文学、文化、政治状况进行“祛魅”式的探析。夏志清在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开宗明义地标榜自己鲜明的文学趣味,毫不含糊地揭示自身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精神,在革命化的左翼潮流之外,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史的叙述话语。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叙述,在突破和颠覆革命化的文学史观之际,能够提出自身独具意蕴的文学观念,并对具体的作家和作品进行深入的价值估定,从而结构出新的文学史形态。第四章论述的是美籍华裔学者李欧梵的学术研究,李欧梵具有多重的文化身份和丰富的精神情境,他涉猎广泛,其学术生命历经数十年而始终不竭,随着时代变化时时演进,成为一道精彩的学术风景。但在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贯穿其中的思想脉络和话语线索,就是他始终致力于的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追寻。“现代性”,这就是李欧梵文学研究的中心话语。第五章论述的是美籍华裔学者王德威的学术研究,王德威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学术思路之中发展一种带有新保守主义色彩的文学史观,同时也发展和深化了自夏志清以来北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秉持的一条主脉。他的“晚清现代性”论述通过考察晚清文学中体现出的现代性的多重可能,并由是展开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内隐的现代性问题和现代意义的重新思考,这一理论业已引起学界强烈的关注和争议。第六章是对以叶维廉为代表的一批海外学者的中国现代诗歌研究做总体论述,海外学者在考察中国现代诗歌问题时,往往还触及到更内在的语言结构、文化形态、审美精神等深层次的问题,故而这方面的诗学探索对于西方关心中国文化结构和走向的学者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通过诗学思考来进入中国文化的深层领域,追索中国语言文化内蕴的魅力。欧美的巾国现代文学研究含蕴深厚、成果丰硕,本文虽然竭力对其做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并向纵深开掘其思想理论蕴涵,但事实上仍不免存在着诸多缺憾,对广大的西方学界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都加以论述,有所遗漏也是在所难免。但本文着力的是把握西方学界发展巾呈现出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向度,对其中含蕴的思想和理论的“张力”加以呈现,尽可能做到力所能及的努力,以求能从思想辨析和理论评述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