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226份绿豆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芽期抗旱性评价,并利用22对引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估及聚类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以下为主要研究结果:1、绿豆芽期抗旱性评价:采用15%的PEG6000高渗溶液对226份绿豆材料进行干旱模拟胁迫,测验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相对根长等指标。结果表明:在15%的PEG6000浓度下,得到1份高抗种质,5份抗型种质,209份中抗种质,11份较敏感种质和0份敏感种质。其中,这些评价绿豆抗旱性大小的指标呈两两正相关,其中发芽势与发芽指数呈显著正相关。2、绿豆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研究226份绿豆种质的11个农艺性状,评价其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水平。结果显示,质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生长习性(0.12),数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主茎节数(2.07)。UPGMA聚类将226份材料分为6大类,结果表明,聚类结果与该类群种质资源的地理起源没有对应关系。10个不同地理区域绿豆材料具有显著的遗传变异,其中山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1.58),北京(1.21)、河北(1.18)和东北地区(1.18)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而内蒙古和亚蔬中心的最低;山西的材料数量最多,其在株高、荚长、生长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可用于相关的遗传研究和新基因的发掘。UPGMA聚类将这10个不同地理区域的材料分为2类,亚蔬中心被归为一类,其余的9个群体被归为一类。这与其地理来源有一定的关系。3、绿豆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利用22对SSR引物对10个不同地理来源(共226份种质)的绿豆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87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NA)平均数为3.95个,有效等位基因(NE)平均数为2.73个,观测杂合度(Ho)平均数为0.0907,期望杂合度(He)平均数为0.6176,Shannon Index(I)平均数为1.10,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数为0.5527。比较发现,山西的NE、He、I及PIC值在所有群体中均为最大,表明山西的绿豆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北京、河北次之。亚蔬中心、内蒙古、重庆地区群体的NE、He、I和PIC值都较低,表明上述3个地区的绿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低。基于Structure软件的结果将226份参试材料分为6类,与基于Popgene软件的将226份参试材料聚为2大类的聚类结果一致;Popgene聚类分析将10个不同地区群体分为4类,表明群体间地理来源越近,亲缘关系也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