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非农化碳汇损失与碳效益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yay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工业革命以来,农地非农化在中国乃至世界迅速蔓延,农地非农化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原有的碳素循环平衡性,同时还伴随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正面临着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国务院提出的减排目标,减排增效迫在眉睫。因此,研究农地非农化碳汇损失与碳效益可以更好地揭示经济发展背后付出的生态代价,以及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反馈效益。成绵乐经济发展带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热点区域,农地非农化剧烈,城市扩张对耕地及环境保护产生巨大的压力。鉴于此本文以成绵乐经济发展带51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农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模型估算农地非农化碳汇损失和碳效益,并分析其时空动态演变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测度碳效益影响因素的影响力高低和动态变化。最后结合碳损失与碳效益匹配情况和二者关联模式,分析农地非农化低碳发展现状及减排可能性,并进行潜力分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状况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2002-2016年研究区内农地非农化过程迅速,呈现较强的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区域差异明显,其中旱地和草地非农化最为严重。研究期内农地非农化呈现波动降低特点,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空间分异性显著。耕地和草地是最主要的非农化农地,旱地和水田非农化重心转移路径一致,草地和林地非农化重心转移路径完全相反。(2)2002-2016年研究区内碳汇损失总体呈现“升-降-稳定”的时序变化规律,空间上呈现中间高南北低的分布特点,旱地和草地碳汇流失最多。碳汇损失表现出“升-降-稳定”的规律,同时研究区内碳汇损失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期间草地和旱地碳汇损失最多且贡献率持续高走位,是主要“碳失汇”地类。(3)2002-2016年研究区内碳效益持续上升,地区差异较大且呈缩小态势,空间分布呈现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递减的特点,经济因素对碳效益影响最大。碳收益值由初期的196.24万元/ppm上升到末期的3471.88万元/ppm,与初期相比增长了16.69倍,表现出持续上升。其空间上呈现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递减的分布格局。成都市与其余地级市之间、县域与市辖区之间的差距较大且有缩小趋势。影响因子比较稳定的有新增一般预算收入和新增零售品销售总额,表明经济发展态势对碳收益的影响力较大且极具稳定性。(4)以碳汇损失与碳效益匹配状况和关联模式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实际发展状况将成绵乐经济发展带划分为三个潜力区。结合碳汇损失与碳效益匹配状况和两者关联模式可知,研究区内以低损失低效益区和高损失低效益区为主。最后结合区域发展状况将研究区划分为低潜力区、中潜力区和高潜力区,并针对性的提出减排路径建议。
其他文献
异或链具有灵活、易编辑、高效率、低存储的特点。在将异或链与传统双向链表的对比中,异或链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药性判别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采用异或链和传统双向链表来处
概要介绍了一种嵌入式工业控制软件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嵌入式人机界面、嵌入式AWeb服务器及符合IEC61131-3的嵌入式控制模块,并从市场及技术的角度分析了该类软件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当今市场波动较频繁,柔性生产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3D打印的特点、优势及相关应用领域,以及3D打印是如何与模块化进行结合,接着阐述了模块化生产的
研究了5,5-二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的均聚物(PDTC)及其与聚乙二醇(PEG)组成的嵌段共聚物(PDTC-PEG-PDTC)的亲水性、水解和酶解性能以及药物释放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中PEG
农业的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中央关注的“重中之重”。十九大以来,中央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充分说明了农业问题的重要性。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