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是人们生活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交往活动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和动态性能。因为现代社会交往发生异化,所以交往问题已成为时代的焦点。2012年12月12日,中央编译局女博士常艳在网上实名发表十二万字长文,文章举证详细叙述了自己与局长衣俊卿的情史,吸引了社会大众的目光。2013年4月16日下午3点23分,复旦大学投毒案受害人黄洋终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人世。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4月25日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捕。对于舆论猜测已久的犯罪动机,警方的回答是“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由此人们联想到了19年前到至今未破获的清华女生朱令中毒案件,公众开始重新关注朱令的现状。“女博士日记”以及“复旦投毒案”、“清华朱令中毒”的惨剧,说到底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失去了价值信念的引导,单向度的人因而变得自私、狂妄,指使、伤害他者的同时也丧失了自身的纯粹本真。现代交往伦理的合理存在性已经受到了质疑,交往伦理丧失了对社会行为的约束和批判能力。哀莫大于心死,种种道德失范现象让大众对社会伦理道德失望透顶,不再信任和寄希望于没有话语权的伦理规范,这些都表明了现代交往伦理陷入了无尽的困境之中,变得软弱无力。中国传统社会血缘家庭的社会结构造就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以人伦为本位的伦理世界,中国社会交往注重的是以人伦关系为前提的情理沟通,极大的影响了社会交往行为。但是,在现代中国世俗社会中,人们将人情只是作为一种交往资源,作为获取私欲的工具和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人们之间的交往感情互动发生了异化,成为束缚、制约人和压迫人的控制力量,甚至,人情在政治、法治等等诸多领域的泛滥异化,造成了数不胜数的弊端和社会危机,践踏了社会道德和正义,削弱了社会交往的公正性和平等性。本文分为四章。在第一章节首先阐述了交往伦理的相关概念,为后面的论述铺垫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描述现代社会交往伦理异化的现象,通过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分析了现代交往伦理异化现象频现的原因,作为之后思考交往伦理范式和道德规范的出发点。在文章的第三章通过追溯中国人伦传统的发展,对儒家相关交往伦理观点进行分析,总结出人伦道德范式的背景、主体和价值取向的具体方面,得以发现对当代中国社会交往伦理人伦新范式的合理性和价值影响。根据前三章对交往伦理多方面的分析,文章的第四章探讨在现代中国社会新的时期中如何规范交往的伦理价值,加以对交往伦理范式的重塑进行指导和思考,提出了以情理沟通为中心的商谈伦理规范;回归“真”与“诚”、仁爱、宽容以及尊重平等的伦理品格。本文通过对交往伦理多方面的分析,结合中国自身具有的人伦文化传统特点,重新探讨了社会现代交往伦理的规范样态,缓解社会交往异化和矛盾。因此,具有根深蒂固人伦传统背景的现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重振伦理道德的约束和批判价值的力量,进而重塑现代中国社会交往伦理规范,纠正目前中国社会严重的交往异化问题,使得交往主体回归纯粹、真实平等、互相尊重的交往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