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简要回顾了抗菌剂的发展状况,较全面地介绍了无机抗菌剂在制备方法、抗菌性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无机抗菌技术的理论基础,针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简要回顾了抗菌剂的发展状况,较全面地介绍了无机抗菌剂在制备方法、抗菌性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无机抗菌技术的理论基础,针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液相离子交换法合成新型抗菌层状硅酸盐的新工艺。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新型抗菌层状硅酸盐的合成:以钠化改性蒙脱石为载体,采用液相离子交换法,选用正交试验考察溶液中铜离子初始浓度、溶液的PH值、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合成实验影响,确定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铜离子初始浓度应控制在0.05~0.10mol·L-1,以0.1mol·L-1为宜;pH值对合成试验中Cu2+存在状态及反应载体吸附状况都有直接影响,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以控制pH值,一般取自然pH值;合成反应时间以50~60min为好。 2)磁场作用下抗菌层状硅酸盐的合成:在上述最优合成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处理条件下抗菌层状硅酸盐合成。考察磁场强度、磁场作用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磁场处理能极大的缩短合成反应时间,所合成的铜型抗菌层状硅酸盐中铜含量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强而线性增加;而且磁化学合成的抗菌层状硅酸盐稳定性更好。 3)抗菌粉体的抗菌性能研究:分别研究了不同合成条件的抗菌粉体的抗菌性能和在水、空气中长时间浸泡以及经水洗涤后抗菌粉体的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含铜量0.9%抗菌粉体对细菌、霉菌就有一定杀灭抑制效果,含铜量达3%以上时,抗菌粉体对细菌杀灭率基本上在98%以上,对霉菌杀灭率达70%,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所合成的抗菌层状硅酸盐的缓释性、稳定性、抗菌持续性都很好。 4)抗菌粉体的性能测试与分析:采用XRD、SEM、IR等手段分析抗菌层状硅酸盐的合成机理,探讨抗菌层状硅酸盐的粉体结构与抗菌性能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改性蒙脱石与铜离子溶液的反应主要是铜离子与蒙脱石晶层间的离子交换反应,同时也有部分铜离子被吸附到颗粒表面;最优条件下以及磁处理所合成的抗菌层状硅酸盐微观结构无明显改变;合成的铜型抗菌层状硅酸盐具有很强的吸附固定作用和良好缓释铜离子的性能,铜型抗菌硅酸盐通过强烈的吸附性和固定作用以及与其所缓释抗菌铜离子的协同作用,因而表现出优良的抗菌性能。
其他文献
三维有序大孔(3DOM)材料具有孔径大、分布均匀、孔道排列周期性强等优势,同时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孔壁薄,是制备高稳定性和高能量锂离子电池的理想基体。胶晶模板法制备的三维有序大孔二氧化钛(3DOM Ti O2),具有高度有序的三维大孔网状结构,但是比容量不高、导电性差。而过渡族金属氧化物,如α-Fe2O3、Fe3O4等具有比容量高(分别为1005 mAh g-1、926 mAh g-1)、导电性好、
汞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有毒重金属污染物,因其具有长距离迁移性和挥发性而广泛存在于环境当中。环境中的汞污染物来源主要有矿业冶金、煤炭燃烧、氯碱工业及废弃物堆放等。无机汞可以通过生物和非生物的方式转化成另一种毒性更强的汞化合物甲基汞,甲基汞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放大而最终存在于生物体内,甲基汞具有很强的亲脂性和神经毒性,会对生物体造成致命的的危害,因此对于汞及其化合物在环境中的检测和源头控制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启示,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上,面临着既要解决本土化,又要解决大众化的双重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显示出,马克思
在现有21-4N钢的生产基础上,采取添加稀土等元素的微合金化技术研制开发了新型奥氏体气阀钢21-4N+RE。本文探讨了热处理工艺对新钢种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优的热处理工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城市建筑越来越多,这就给基坑环形钢筋混凝土的内支撑拆除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的建筑中,因为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导致基坑支护只能采用内支撑
半固态成形技术以其高效、节能、近净形生产以及成形件性能高等诸多优点,已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金属成形工艺之一,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获得细小、均匀的初生球状组织
文章主要对潜孔锤高压旋喷劲性复合桩这一新型施工工艺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对潜孔锤高压旋喷劲性复合桩的优势和作用予以说明,以期实现该工艺技术的推广,提高工程项
7N01铝合金最早是由日本开发的轨道交通用高强铝合金,是轨道车辆的重要承载结构材料,常用于车体底框架横梁。其具有高强度、良好的热加工性能及优良的焊接性能,但其易发生应
苯达松(Bentazone),又名灭草松、排草丹,是一种触杀型、选择后除草剂,主要适用于芽后杂草的防除。在我国苯达松被广泛用于稻田、麦田及果园等除草,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等特点。随着苯达松的大量施用,在保证农业高产稳产的同时,亦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研究苯达松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同时分析在加入表面活性剂后,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动态变化,由此利用表面活性剂调控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以此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