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抑或误解——美国诗人庞德与中国关系的重新思考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z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兹拉·庞德是二十世纪西方诗坛上最有影响也最有争议的大诗人.在其中生中,他对中国文化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并大量翻译儒家经典著作.该文选取庞德的儒家翻译为研究对象,并力图以东方主义,乃至后殖民主义独特的视角来观照它,以探究庞德对于中国文化的真正态度及其与中国文化的真正关系.长期以来,国内庞德学术界以中国文化对庞德之影响而引以为荣,但是作者在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后认为,作为翻译家的庞德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并非是纯粹的、绝对的,而只是其寄托自己的思想和疗效西方病痛、摆脱自我精神危机的一种媒介或工具而已,并不具有作为独立文化载体的存在意义.因此反映在其译本中的中国文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最后,作者强调指出在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认识中,西方思想家就不断在以自己的方式误读它,而这些误读往往是以他们自己的需要为宗旨的,庞德其实只是众多误读者中的一个或是沿袭他们的传统而来的.
其他文献
《战国策》是一部主要记载战国时代纵横策士的言论和活动的重要历史典籍和散文杰作.多数治《策》者受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对书中所载的纵横策士少有公允的评析.因此,对纵横策
中国后现代与西方后现代在表征上具有相似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现代性已走向终线路,而被所谓的后现代所代替.研究人员必须将这一现象置于中国这一特定的历史、现实与文化
九十年代女性写作是在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导引和全球化语境的推动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话语运作方式,它以鲜明的性别意识为口号,试图打破、颠覆和解构在历史语境中一直居统治地位的
王小波作为现当代文学中具有独特性的作家,历来以“边缘人”的特殊身份受到众多研究者、批评家的青睐。然而目前关于他的研究报道,多偏重于小说研究、作家论,散文作品的研究则相
齐梁咏物诗的繁荣是六朝文学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现象,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揭示文学发展及嬗变的规律。 正始太康的玄学讨论是整个南朝诗歌发展的哲学源头。尤其是“言尽意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长河中,曾经划过一道耀眼的光芒,他的生命跌宕多舛,他的个性本真鲜活,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艺术的天成。作家创作的作品气韵与风格在某种程度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