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提到,中国有7个大城市人均GDP超过10万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由此可见,城市规模越大,人均gdp也就是城市劳动生产率越高。那么,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这种正相关关系,如果存在的话,他们之间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影响的呢?是不是城市规模越大,分工和多样化的空间也就越大,通过分工和多样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越大了?为了考察城市规模、分工与城市劳动生产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定义了这三大概念,并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分工多样化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大致情况。随后整理了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相互影响的理论,梳理了三者之间彼此相互影响的机制,发现分工是连接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的纽带,进一步总结得到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为了验证上文的设想与理论机制,本文以2003-2013年我国286个地级市为具体研究对象,构建了三者之间的面板联立方程实证模型(SEM),并基于Stata计量分析软件进行假设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相互影响,城市规模扩大1%,劳动生产率提高0.2%,劳动生产率提高1%,城市规模扩大20.6%,城市化的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推动效应还未充分显现,劳动生产率对城市化的作用明显强于城市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效应;城市规模扩大能提高分工的多样性化水平,分工多样化水平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三者之间内部存在一个正向循环的关系。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中,物质资本积累的作用显著,上年度的劳动生产率的发展状况与本年联系密切。随后进一步比较分析了大中小城市的差别,大城市城市规模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不显著地为负,这可以用二者关系的倒U型来解释,大城市处于倒U型右侧,其具备一定的城市规模,产生了拥挤效应,城市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劳动生产率、城市规模、分工多样性化水平存在正向循环,特别是分工的作用显著。中小城市劳动生产率与城市规模相互促进,分工的多样性也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分工水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降低,中小城市在产业间协调交易成本、产业协作和制度保障方面有所不足。与全国的情况一样,大中小城市其物质资本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小城市较多的依赖物质资本积累,政治和地理因素对于大城市的作用最为明显,东中西地理区位和沿海的地理区位对小城市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文章最后根据回归所得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要按照自身的发展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道路,重视分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在经济发展要重视物质资本的作用,挖掘人力资本的作用,要努力改善劳动力流动的条件,重视经济发展的质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