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结构的演变是研究城市经济空间增长的重要课题,职住空间及其通勤组织模式的变化是反映城市结构特征的主要内容。国际大都市成长历程中普遍经历了城市人口与就业扩散化过程,是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两种动力机制博弈的结果。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格局的转化,带来了职住空间关系的深刻变化,由此产生了新的通勤特征和空间组织模式。美国、欧洲和一些经济发达的亚洲城市在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通勤效率下降的现象,引发了关于城市结构、职住匹配、通勤效率及交通政策等多方面讨论与研究。目前,我国的大都市快速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成为大都市空间发展战略和目标。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都市区建设正处于迈向成熟的发展时期,第三产业已成为城市主导产业,人口与就业扩散化发展进程加快;因此,对这一城市增长进程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能够总结和探究城市增长规律和发展路径,推动我国大都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全文分六章共17节,以北京为例描述了城市人口和就业向外围扩散的空间发展进程,对居住中心和就业中心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判定,对比分析了各中心的空间增长及其通勤特征的变化,进而探讨了职住空间的匹配与通勤组织模式的适配性等问题,为提高城市总体通勤效率,促进多中心城市空间健康有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研究了北京城市人口向外围扩散的空间发展进程,在历年北京市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居住中心的增长与转移,居住中心的通勤特征与空间组织模式等问题。研究发现,北京城市人口持续向外围扩散,城市功能拓展区是人口主要聚集区,城市发展新区成为人口快速增长区,城市核心区人口规模略有下降。城市居住中心的职住分离强度普遍增加,居民通勤组织模式受到就业空间格局变化的深刻影响;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行对优化交通结构产生重要作用。 二是研究了北京城市就业岗位在空间上的扩散与集聚现象,在历年北京市经济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城市就业的增长与空间分布特征,特别是就业次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通勤特征与空间组织模式等问题。研究发现,第三产业的成熟发展推动了北京就业规模的迅速增长,城市内部和外围涌现多个就业次中心,“主中心—次中心”的棋盘式空间格局初步形成。随着各就业中心规模的增长,就业者的中长距离、跨区通勤比例明显增加,平均通勤时间呈上升趋势;就业次中心对周边通勤流的吸引强度显著增加。 三是研究了职住空间的匹配和通勤组织模式的变化,在人口与就业空间变动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住空间的态势和职住比率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北京市交通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了职住空间演变下的通勤组织模式变化的新格局。本文不仅分析了职住空间的静态匹配关系,还对跨区交通、不同交通方式下就业可达性及其通勤效率等职住空间的动态联系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人口的扩散化发展,促进形成了“中心-外围”式单中心城市结构及“放射式”通勤分布特征;就业的扩散与集聚发展,促进形成了“多核-交叉”型多中心城市结构和“放射式+网络化”通勤组织模式。目前,北京城市空间的就业可达性有待提高,特别是依靠集约化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来支撑高密度增长的城市形态。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大都市空间建设与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包括:(1)引导城市就业多中心空间格局的成熟发展,合理控制区内职住比率,减少长距离、跨区通勤需求;(2)城市外围大型住宅建设应坚持以公共交通引导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式,减少私人小汽车依赖;(3)加强城市就业中心与居住中心的空间联系,建立高效、集约化的通勤组织模式,提高职住空间的可达性和通勤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