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用低碳δ铁素体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成型性和较低的加工硬化性,力学性能介于传统TRIP钢和DP钢之间,无屈服平台。经过对比退火热处理始末汽车用低碳δ铁素体钢的力学物理指标、组织在微观下形态和物相的观察和测量,研究了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低碳δ铁素体钢组织性能的影响,以及退火过程中组织演变规律和低碳δ铁素体钢的强塑性机理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汽车用低碳δ铁素体钢热轧变形后的组织为马氏体、δ铁素体和少量的残余奥氏体。抗拉强度为1515MPa,维氏硬度为380HV,断后延伸率为11%,残余奥氏体含量为2%,强塑积较低仅为16.7GPa?%。退火保温时间为45min时,随着温度从850℃升高至950℃,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逐渐降低,硬度先降低后升高,断后延伸率和强塑积先升高后降低。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均呈连续屈服状态。在退火温度为900℃,残余奥氏体含量最多,达到16.7%,抗拉强度达到1382MPa,断后延伸率大于其他退火制度为14%,强塑积为19.3GPa?%,硬度为389HV,综合力学性能有所提升,组织为δ铁素体、板条状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且随温度提升马氏体的体积分数减少,δ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增加。在退火温度为900℃时,随着退火保温时间延长,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先降后升,断后延伸率先增大后减小,硬度逐渐增加,强塑积先减小后增加,而后再减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保温时间为45min时,强塑积达到最大值,为19.3GPa?%。其组织的变化是残余奥氏体的增多,马氏体的含量减少。随着时间延长,δ铁素体变化由热轧态的分布不均匀且面积较小到退火后δ铁素体含量增加且分布较均匀。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使得试验钢具有了更好的延展性能,表征奥氏体的含量对延展性有极大影响,增大其含量有利于延展性的增强。